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回馬鎮金山村:12個「五年計劃」讓金山村變「金山」

2020-10-11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回馬鎮金山村:12個「五年計劃」讓金山村變「金山」

村名片

金山村位於大英縣回馬鎮場鎮西部,由原貧困村金竹村和非貧困村元山村合併而成。因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因素,原金竹村於2014年被評為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17戶254人。2017年底,原金竹村通過貧困村退出驗收,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大事記

2014年,原金竹村被評為省級貧困村

2017年,創新建立五聯機制構建農戶、企業、村集體的利益連結機制

2017年底,原金竹村成功通過貧困村退出驗收

2018年,在幫扶部門幫助下,村兩委建立無核沃柑示範基地100畝

2018年,大力發展烏骨雞養殖產業

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金山村通過編制「五年計劃」,改變村容村貌,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劉昌松/攝

脫貧致富經

金山村立足自身發展實際,將全村劃分為12個片區,以村兩委班子五年一屆為一個周期,重點發展一個片區

12個「五年計劃」讓金山村變「金山」

【謀劃】

編制「五年計劃」讓金山村大變樣

2017年,在省外打拚的彭俊松響應家鄉號召回鄉發展,他通過應聘的方式成為了遂寧市首批「職業村支書」,擔任當時回馬鎮金竹村(後合併為金山村)的村支書。

他接手的首項大任務,就是要制定該村到2020年脫貧攻堅的規劃,確保順利脫貧摘帽。

原金竹村位於大英縣回馬鎮場鎮西部5公里處,曾經是「旱片死角」村——道路不通,產業發展無門。2015年以前,該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17戶254人。

面對原金竹村的發展困境,彭俊松從「零」開始,著手規劃村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做強基礎、發展產業。

按照這個計劃,2017年,全村緊盯目標發展起了瓜蔞、柑橘種植。當年年底,第一批瓜蔞產值達25萬元,人均分紅2700元。這一年,原金竹村順利脫貧。

而後,原金竹村的發展規劃一步一步變為現實,柑橘種植面積持續擴大、發展烏骨雞養殖,村上還推出了「金竹鮮」農產品品牌,讓村裡的農副產品走了出去。

隨著原金竹村的良好發展勢頭,一個更大的規劃正在醞釀。

2019年,回馬鎮的元山村、金竹村合併為金山村。全村的覆蓋面積更廣、群眾更多,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更重了。

「在原有規划上,將發展規劃做細,按照片區發展的思路,一步一個台階將金山村發展得更好。」彭俊松告訴記者,兩個村的地理條件、資源條件不盡相同,可以依託各自的特點發展相應的產業。

根據這一思路,金山村的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編制了金山村的12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發展金山村10、11、12、13、14組,依託原有的烏骨雞、柑橘發展循環農業;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5、6、7組,利用良好的地理優勢,承接龍鳳峽漂流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第三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1、2、3、4組,利用土地集中、田塊大的基礎條件,發展機械化、規模化農業……

【成果】

村集體經濟已突破11萬元

從2017年發展至今,金山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進入第四個年頭,問及發展成效如何,錢禮用了兩個數據來作答:3和11。

2017年,原金竹村村集體收入僅為3萬元。而截至今年9月,金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突破11萬元。

不僅如此,2017年至2019年三年期間,金山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都在增長,分別為3萬餘元、5萬餘元和8萬餘元。2014年,原金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0元,2019年,金山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460元。5年來,金山村民收入翻了4倍。

「今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是村上的發展並沒有停步,我們明年還會越來越好。」錢禮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這都源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逐一落實。

2018年底,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增加致富門道,村裡開始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發展路子,引導村民養殖烏骨雞。

在摸索中前行,金山村攻克了沒有經驗以致小雞大批死亡的「養殖關」,但是「銷售關」卻成為一件難事。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一批面臨上市的500多隻烏骨雞無處可銷。

看著「五年計劃」推進受限,500多隻烏骨雞沒了銷路,村民們眉頭緊鎖。這時,彭俊松想起了網絡,並立即在網絡社交平台註冊名為「金山村大掌柜」的帳號,主動出鏡當網絡主播。

這一策略讓金山村的烏骨雞火了,500多隻烏骨雞被銷售一空。目前,金山村的烏骨雞已經賣斷貨。

目前,隨著疫情的控制,金山村第一個「五年規劃」的下一步實施計劃已經提上日程:再發展100畝柑橘。

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如今的金山村正沿著「五年計劃」的路徑奮力前行。彭俊松和錢禮也堅定地告訴記者:「只要我們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定能讓金山村成為老百姓真正的『金山』。」

新村新事

金山村推行「農戶信用積分制」

小積分凝聚鄉村治理大合力

陳延全喂養由積分換來的烏骨雞。劉昌松 攝

「咯咯咯……」今年9月上旬,大英縣回馬鎮金山村村民陳延全一邊忙著秋收,一邊忙著照顧圈中的烏骨雞。這些烏骨雞是陳延全用「農戶信用積分」從村上換回來的。

今年5月,為促進基層治理方式轉變,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管理辦法,與金山村烏骨雞養殖、村集體運營項目承包權、村集體項目施工、村集體經濟雇員、信用貸款等掛鉤,從而提升民主管理水平。

積分催生動力,立標激發爭先。根據「農戶信用積分制」,全體農戶的基礎積分為60分。

「基礎分60分,村民就可以享受村集體產業烏骨雞寄養權20隻。」金山村第一書記錢禮告訴記者,不僅如此,高於60分每上浮10分,可在村集體跑山雞圈舍認領雞苗多領養10隻;積分周期內低於60分不少於50分的屬於黃燈告示,只能認領雞苗10隻;低於40分的屬於灰燈預警,不享受烏骨雞雞苗認領權。

此外,為增加村民積極性,村民還可以通過日常和年度評議爭取積分。村民通過參加村組織的各種活動、主動打掃環境衛生、積極參加各類實用技能培訓等方式賺取日常積分,年度評議積分則在每個積分周期結束時,由村民委員會組織金山村老幹部、黨員、村幹部、社幹部、小學生等開展農戶民主評議確定得分。

「這個雞存活率高。」陳延全高興地告訴記者,要是自己再多積一點分,又可以去申請領養了。據了解,按照「農戶信用積分制」管理辦法,村民負責寄養,銷路由村裡負責,雙方簽訂協議,烏骨雞達到出欄標準後,村民可對領取數量的10%進行自行處理,剩餘的由村集體統一購回並貼標銷售。目前,金山村已向全村村民發放烏骨雞3200餘只。

返鄉創業記

村民陳志勇通過種植瓜蔞、黃精等

從因殘致貧變脫貧榜樣

提起陳志勇,回馬鎮金山村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從因殘致貧到脫貧致富榜樣,他不僅自己脫了貧,還通過發展產業帶動其他群眾增收致富。

2012年,在外務工的陳志勇被破碎機奪去了右手,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陳志勇意志消沉。2014年,陳志勇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看到家鄉發展越來越好,考慮到家裡的妻兒,陳志勇重新振奮精神,主動尋找脫貧致富之路。

陳志勇發現,種植瓜蔞市場前景較好,於是他將自家的2畝地全部種上,當年就收穫了2000多元。這筆錢雖然不多,但讓陳志勇看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

2017年,因為銷售瓜蔞的原因,陳志勇無意中聯繫到四川柄泰農業有限公司,並與該公司合作,建立起「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由陳志勇負責流轉土地種植和管理瓜蔞、黃精等中藥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保底回收銷售。當年,陳志勇利用扶貧信用貸款流轉土地200畝,擴大了瓜蔞種植面積並間種黃精,第一年就收入了約40萬元,陳志勇也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2018年,陳志勇被大英縣委組織部和縣農業局推薦到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就讀為期三年的農業農技專業,今年剛好畢業。陳志勇告訴記者,他將用學到的知識更好地發展產業,不僅實現自己致富,而且還要帶動周邊村民增收。他說:「一隻手照樣能夠創造幸福生活!」

人物訪談

「輸血造血」並舉增強致富內生動力

——訪大英縣回馬鎮黨委書記張樂

截至2019年底,回馬鎮793戶1893人全部實現如期脫貧,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回馬鎮是如何做到的?對此,記者日前採訪了該鎮黨委書記張樂。

產業就業增收是精準脫貧的主攻方向。張樂說,回馬鎮按照「一村一品」產業格局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扶貧產業,並率先探索推進「產聯式」合作社建設,從根本上破解工商資本下鄉難、農戶參與度不高、項目風險高等問題。該鎮通過以點帶面,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中藥材和肉禽、水產等特色產業;通過整合財政專項扶貧、小型農田水利、土地整理、交通運輸等資金,抓實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提升脫貧攻堅支撐力,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通過鼓勵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增收脫貧的同時,在缺乏發展產業能力的貧困戶中,推廣「農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模式,貧困戶將所貸款項投入到農業合作社中入股,年底由合作社分紅,從而實現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住房建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回馬鎮堅持把底數摸清楚、把政策落實好、把服務配套建齊全的原則,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張樂介紹,回馬鎮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6處,集中安置55戶147人,建設易地搬遷分散安置戶133戶361人,實施危房改造258戶,消除土坯房251戶。同時回馬鎮率先提出了可結合危房改造政策,將安身房建設作為易地搬遷的重要補充,為部分危房和無房貧困戶修建安身房,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

張樂表示,下一步,回馬鎮將進一步發揮農民夜校作用,把為貧困戶輸血與激活自身造血功能相結合,切實扶起貧困群眾的「志」與「智」,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和意志,並認真謀劃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吸引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育農村能人和致富帶頭人,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產業,拓寬脫貧路徑。

來源:全媒體記者 陳醒 楊樹林

編輯:孫 各 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SLFFnUBeElxlkkaa3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