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到中國近現代,有過三次援朝戰爭,為何只有清政府敗了?

2019-08-30   鄉土

文 | 北冥扶搖

來源:公眾號 周小平同志(zg5201949)

1895年4月17日,日本馬關,李鴻章用顫巍巍的手在那份屈辱的條約上籤了字,在這之前他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手段來斡旋,甚至拿自己被日本刺客刺殺的事情做文章,希望對方能夠縮小一下胃口,即便如此,這份條約的內容也太過苛刻。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是啊,太苛刻了,可是不簽又有什麼辦法呢?李鴻章心想,他半生事業的成果——北洋水師,已經沉在了威海衛的港口,他耗盡一生,試圖撐起這個大廈將傾的老邁帝國的所有努力已告失敗,中國在這場檢驗兩國幾十年來改革成果的戰爭中輸得一敗塗地。

李鴻章神色灰敗,想到慈禧太后在這場事關國家興亡的戰爭中還去挪用軍費來為她自己祝壽,心中愈發湧起那種日暮孤臣的蕭索與無助,自嘲地說: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就在這些複雜的思緒下簽訂了。

消息一出,世界震驚,誰也沒能料到,蕞爾小邦的日本竟能夠戰勝疆土廣袤的清帝國,各國列強看出了這個古老而衰落的帝國比起半個世紀前更加的虛弱了,紛至沓來,渴望攫取巨大的利益。

甲午戰爭中日本嘗到的甜頭,引來了另一群窮凶極惡的匪徒,八國聯軍。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1901年,李鴻章不得不又一次用顫巍巍的手簽下了更加苛刻,更加屈辱的《辛丑條約》。而慈禧太后卻一臉的不在乎,恬不知恥地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遺臭萬年的兩句話,在她看來,只要能夠維持自己的統治,犧牲國家利益又如何呢。

面對清政府的無能和無恥,有識之士不禁出言譏諷。

章太炎作一諷刺慈禧的對聯: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明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那些欲為晚清做一番辯白的人,大概總是習慣性忽視了這個時代對於中國人是多麼的屈辱和辛酸。一次又一次的不平等條約,幾乎榨乾了黎民百姓的血汗錢,庚子賠款的重壓更是壓在了中國身上幾十年,把中國那本就艱難的近代化之路變得更加的艱難。

如果不是滿清政府的奢靡無度,甲午戰爭的結局未必會如此。

筆者不由又想到三百年前的一場戰役,被稱為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朝鮮之役,同一個對手,同一個戰場,結局卻是如此的不同。

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遣軍隊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以摧枯拉朽之勢占領了朝鮮的大半土地,朝鮮的國王只能夠倉皇出逃,並向朝鮮的宗主國大明求救。

面對著痛哭流涕的朝鮮使臣,當時還在平定寧夏之亂的明朝經過了深思熟慮後,決定派兵幫助朝鮮收復失地。作出這一決策的萬曆皇帝在戰略眼光上是一流的。

他意識到隨著東面的鄰居日本結束了戰亂割據的狀態,朝鮮這個藩屬國作為阻擋這個不安分的鄰居的屏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憑日本占據朝鮮的話,那麼明朝不得不在中朝邊境地帶加派兵力來防止這個惡鄰的騷擾。

明朝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

明廷得敗訊後,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後又復開城,扭轉戰局。後又進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李如松險些陣亡。三月,劉綎、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並斷日軍糧道。

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為爭取時間,明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和議。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談判破裂。

萬曆二十五年(1597)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於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因李如松已經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戰死,所以任命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

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

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中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大敗。但李舜臣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露梁海之戰中犧牲。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

在這次戰役後,遭受巨大損失的豐臣家失去了統治地位,德川家康趁機奪得了日本的統治權,建立了德川幕府,並且由於韓戰的巨大失敗,對於中國產生了深深的畏懼心理。

朝鮮得以復國,繼續奉中國為宗主國,每任皇帝必須得有中國方面認可才具有合法性。

可以看出,這次戰役最大的得利者便是明朝,依靠這次戰爭的勝利,明朝獲得了東面地區的穩定和藩屬國的忠誠。

三百年來,中國的東北屏障始終安穩無事,可以說都是這次戰役的功勞。所以,當日本再度將軍隊派向朝鮮戰場時,朝鮮也再度向中國求援,可惜這一次,它倚靠的救星沒能夠再一次拯救它,最終朝鮮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半個世紀之久。

明朝的皇帝經常被人罵,在那些別有用心之人的鼓吹下,仿佛縱觀明朝歷史除了少數幾個皇帝外全都是昏庸無能、一天到晚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可是終明朝一朝,也沒有哪個皇帝干過挪用軍費以供自己奢侈享受的事,反倒是被吹得上了天的清朝統治者奢侈無度,慈禧更是在國家緊要關頭挪用軍費保護腐敗的的八旗子弟,壓制漢人大臣和軍隊,最終導致覆滅。孰是孰非,相信大家自有判斷。

在清朝甲午戰敗五十多年後,又一場震驚世界的戰役在朝鮮這個地方打響了,這一次的交戰雙方是剛剛新生的中國和以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戰爭的結果又一次令所有人出乎意料之外,聯合國軍的軍隊狼狽地退回了三八線,垂頭喪氣地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議。

如果說明朝擊敗日本幫助朝鮮復國是以強擊弱,那麼建國後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了。

三次韓戰,唯獨看似龐大的清朝輸掉了,這背後的原因不得不讓人深思

不論什麼時代,中國總是會有願意為了保家衛國捨生忘死的人,在這些人心中,國家的分量,很重很重。

鄧世昌與艦同沉的悲壯舉動,配得上「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評價,然而,如果不是清朝內部鬥爭太厲害,不顧國家安危拚命壓制漢人將領和大臣的話,他本可以帶領北洋水師擊敗日本海軍,將日本在朝鮮戰場的陸軍的補給和退路切斷,獲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可是落後的艦船和由於經費不足導致的缺乏訓練和劣質的炮彈,讓鄧世昌除了與艦共存亡一表矢志報國的決心外,別無選擇。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再多的悲壯事跡也無法掩蓋清廷的腐朽墮落,比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清朝統治者則是一有危險立即棄都城逃走,面對侵略者更是擺出了一副奴顏婢膝的臉,更是無恥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