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養孩子都講究一個「富養」,既然只有一個寶貝,肯定是全家人都想盡辦法寵著。
尤其是那些獨生女家庭,「窮養兒子富養女」的理念被貫徹到底,有些家庭即使不富裕,父母也會節衣縮食,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委屈。
前幾年火爆的綜藝節目《變形計》中有一個叫劉思琦的孩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劉思琦是很多孩子羨慕的對象,因為她家境好,又是獨生女,從出生時就受到了萬千寵愛,要什麼就有什麼,一個月光零花錢就有好幾萬,比有些人的年收入都高。
而因為父母的無限溺愛,劉思琦本人也是嬌蠻任性到了極點,除了花銷大手大腳,她還干過這樣的事:讓司機開車送她去幾百公里之外的理髮店,只因為她想在那家店剪頭髮。
儘管參加變形記的時候,劉思琦已經十六歲了,但是她還是如同兩歲的幼兒一般,無論是做什麼,都需要父母幫忙,穿衣服要父母來,吃飯也要父母喂,毫無自理能力,要知道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自己穿衣服了,劉思琦卻不能。
因此這期《變形記》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隨著節目的結束,劉思琦也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視野。如今多年過去,那個十六歲生活不能自理,每月消費數萬的富家女怎麼樣了?《變形記》有沒有給她帶來改變呢?
答案還是比較積極的。有記者了解到,在參加《變形記》之後,劉思琦被農村貧困落後的生活打破了固有認知,也明白了生活的意義,她的父母也反思了自己的問題,確立了新的教育方式。
劉思琦就此迎來了「新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奮鬥取代了無所事事,真正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
劉思琦的案例,讓不少家長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原來孩子的性格養成跟家長有這麼大的關係,可見溺愛確實不可取。
溺愛過頭會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
很多家長習慣於事事都幫孩子操辦到位,能自己動手就絕對不讓孩子動手。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會失去自理能力,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家長幫自己解決。
小時候還能事事依靠家長,長大之後呢?考試、工作、結婚,這些事情難道也要家長幫孩子解決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是適應不了社會生活的。
讓孩子失去感恩的心
事事幫忙,會讓孩子形成習慣,覺得:無論父母幫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既然是天經地義的,那為什麼要表達感謝?
習慣了父母的付出,就會習慣別人的付出,長時間下去就會失去感恩的心,而這種孩子,會變得人人唾棄,日後即便是遇到真正的困難,也不會有人願意伸出援手。
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家長單向對孩子付出,只會讓孩子心安理得的接受,卻不知道回報。這就是自私自利性格養成的開端。
而自私自利的人,通常會失去良好的社交圈子和社交關係,沒有真正的朋友,變得孤僻而自卑,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
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讓孩子成為「16歲的劉思琦」呢?
放開手,讓孩子試著自己解決問題
絕大部分人都難以拒絕孩子的求助,但是幫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會有第三次,時間長了就會讓孩子過度依賴你。
因此家長們可以「狠」下心來,先從一些不是很複雜的小事開始:比如說穿衣、吃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完成,家長從旁監督指導。獨自完成任務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更願意邁開步子自己做事,也避免了孩子養成驕縱的性格。
允許,甚至「鼓勵」孩子犯一些小錯誤
很多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受到挫折產生沮喪的情緒,甚至會想盡辦法剷除掉他們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不允許他們犯錯,不允許他們受挫。
但是家長們應該明白:從教訓中學到的道理,才是印象最深刻的。
適當允許孩子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可以讓他們變得「活潑」,也能從錯誤中學到很多。
對家長來說,這是一種對孩子自信的表現,對孩子來說,這是家長愛護自己的表現,也是家長信任自己的表現,無需如同提線木偶一般,按照爸媽設計的每一步前進,會讓他們更敢於展現自己。
在孩子犯錯之後,不要無腦維護
很多熊孩子都是這麼養出來的,熊孩子搗亂之後,家長會這樣說:
「他還是個孩子,你跟孩子計較什麼?」;
「一個大人跟孩子過不去,你小時候不調皮?」;
「我們家寶寶就是沒錯,你敢說他就是你的問題。」
你是不是經常被搗亂的熊孩子媽媽這樣「斥責」?路人無可奈何,孩子無法無天,家長理直氣壯。
家長以為是小事,但是小事一點一點累積起來就會變成大事,最後讓家長追悔莫及。因此一味的包庇孩子,絕對不是正常做法。
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問清原因,了解事情真相,再進行處理。並且不能因為年齡小而無視孩子的責任,必須教會孩子:犯錯了就該受到懲罰,承擔責任。
現在你不教育孩子,長大了就是社會替你教育他,而社會的法則是冷酷無情的,不會因為他是孩子就手下留情。
結語:
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長大之後的劉思琦」,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獨立而又自主,是人人艷羨的對象;而不是把孩子寵成「十六歲的劉思琦」,衣來張口飯來伸手,嬌縱任性,無法無天。
今日話題 :你對於16歲時的劉思琦的行為有什麼看法?對於富養你是怎麼理解的?
更多您想知道的育兒母嬰知識、心理健康、成長發育都在這裡。關注@群美育兒,讓我們用最好的方式陪孩子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