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特殊時期,很多小區都實施了封閉式管理,有些地方的社區工作者們會挨家挨戶聯繫統計著,希望給 7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幫助。
「老了才知道養兒養女,真的不一樣」
王奶奶:當社區工作人員電話聯繫到王奶奶時,她無奈向社區工作人員求助:「我孫女這麼長時間沒吃過肉了,能不能幫幫我們。」其實王奶奶有一個兒子,可兒子中年離婚了,帶著一個念初中的女兒又再婚了,再婚後又生了一個女兒。
王奶奶擔心大孫女會受到後媽的不公平待遇,就一直把大孫女帶在身邊。兒子再次享受著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很少過問大女兒。沒想到這次被困40多天不能出門,老人很無助。
李奶奶:李奶奶接電話時從聲音就能聽出狀態很不錯,李奶奶說:「你們放心吧,我女兒在封城之前把我接到她家裡,我現在有吃有喝,還有女兒細心地照顧著。你們多幫幫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吧!」
工作人員小馬整理著這些老人的資料不禁感慨,「老了才知道養兒養女,真的不一樣!」如今,家家戶戶只有一兩個孩子,物以稀為貴,父母們常常說:「兒子女兒都一樣」,可是老了才知道,兩者的差別很大:
1. 當老人需要照顧時,女兒總是伴隨左右
就如王奶奶和李奶奶的處境一樣,當老人們遇到生活困難時,細心的女兒總能防範於未然,早早地把母親接到身邊,悉心地照顧著。而王奶奶的兒子還一直坦然地給母親找麻煩,自己享受著新家庭的美滿,卻把問題都留給了老人。
女孩天生心思細膩,她們總能在母親最需要照顧的時候,提前想得更加周全,幫助母親解除後顧之憂。而男孩本來就比較粗心,當自己成家後,更有可能「娶了媳婦忘了娘」,往往對老人照顧不周。
2. 當老人遇到經濟困難時,女兒總能挺身而出
林阿姨有一兒一女,一生經商,生活比較富足。可最近老人年紀大了,頭腦不靈活了,屢次投資失敗,欠下了不少債務,林阿姨不得不求兒女們幫忙。可兒女們都已成家,不是說幫就能幫的。女兒幾個月來都偷偷給林阿姨塞錢,然後分期在信用卡里還款。可兒子卻無能為力,兒子說:「媽,我是家裡的經濟支柱,老婆孩子都等著我的工資過日子呢!」老人雖然能理解兒子,可是心裡卻不是個滋味。
確實,男人大多承擔著家庭的經濟重擔,他們要給老婆孩子一個交代,因此男人婚後把自己的小家看得要比父母更重要。但是女兒在家庭中的經濟責任較小,她們往往能拿自己的私房錢貼補娘家。朋友曾說過:「沒有幾個女人是不貼補娘家的。」
3.孩子成家後,有兒子的家庭老人總要付出更多
麗麗獨自在城市租房住,而在同一個城市,她的父母卻和哥哥住一起,父母幫著哥哥一家做家務帶娃,就連哥哥家的生活費都是老人出。老人常常感嘆,「要是只有一個女兒現在該多好!」
老人從農村出來,他們的傳統思想認為,帶孫子天經地義的事情,兒子結婚時,他們幫著買了婚房,孫子出生後,他們又幫忙買了車,一手把孫子帶大。對於女兒麗麗大學畢業後,他們就再也沒有操過心了。
兒女們小時候老人所付出的心血和經濟成本可能差異不大,可等孩子們長大後,兒子卻給老人帶來了不小的負擔,老人不免感慨「要是只有女兒,現在多輕鬆」。
大家常常把有兒子的家庭形容為「建設銀行」,都說男方的父母要付出更多,其實如果男孩的父母把握好了這兩個教育原則,晚年也能過得很舒心:
1. 不道德綁架自己。傳統觀念里,老人總是給兒子操辦婚禮,給兒子帶娃,長此以往,「幫兒子成家」「還得帶孫子」似乎成了老人的義務。其實這是對老人的道德綁架,年輕的父母們不想老年生活淪為帶娃和貼錢的日子,就要從現在起,給孩子灌輸正確的養老觀,即幫不幫忙帶孫子不能成為兒子給不給自己養老的前提條件。更重要的是,父親要以身作則,現在就不要以此來道德綁架自己的父母。
2. 男人必須要有擔當。當代社會男女平等,但是男人應該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這種責任不僅表現在自己的小家上,更有對父母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責任。因此男人必須有擔當,就如本文開頭王奶奶一樣,兒子並沒有承擔婚姻破裂的後果,而母親包辦了一切。要知道母親的溺寵,逐漸磨滅了男孩身上的擔當和責任。
讀者朋友們,你們還會認為養兒養女都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