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陳皮,到底是人情練達,還是牆頭草?

2019-10-17   答摩健康

本 期 導 讀 :

之前寫了篇柴胡,有讀者說:人情練達柴胡君。想想,中藥之中,真正人情練達的是陳皮,所以,今天聊聊陳皮。

《本草綱目》說:「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為什麼說陳皮人情練達?

我們先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評語,說陳皮:「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

看,配合度多好!如果陳皮是個人,可不就是位人情練達的老江湖嗎?

陳皮果真如此圓通嗎?

我們就以上評語,逐句印證:

「同補藥則補」

例如:補中益氣湯(人參、白朮、黃芪、當歸、柴胡、甘草、陳皮、升麻),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的功效,主治脾虛氣陷證。

陳夏六君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另加生薑、大棗作為補益藥引。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功效,主治脾痰濕證。

異功散(人參、炙甘草、茯苓、白朮、陳皮),具有補氣健脾、行氣化滯的功效,主治脾胃氣虛兼氣滯病證。

以上,陳皮既助補益之功,也助脾之運化,補而不滯。

「同瀉藥則瀉」

例如: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的功效,主治濕滯脾胃證。

二陳湯(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加生薑,既制半夏之毒,又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陳皮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全方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濕痰證。

溫膽湯(半夏、陳皮、炙甘草、茯苓,竹茹、枳實),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且生薑兼制半夏毒性。

溫膽湯,實際是由二陳湯加味而來,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功效,主治膽郁痰擾證。

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功效消食和胃,主治食積內停證。

以上,這些有關痰、濕、食積滯的名方中,都選用了陳皮,是取其或理氣健脾,或燥濕化痰的瀉實功效。

「同升藥則升」

例如:柴胡疏肝散(柴胡、陳皮、川芎、芍藥、枳殼、香附、炙甘草),功效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鬱結證。


此方中,陳皮隨疏肝行氣活血的柴胡、川芎之升而升;在補中益氣湯中,陳皮則隨升舉陽氣的黃芪、柴胡、升麻之升而升。

「同降藥則降」

例如:平胃散里的厚朴,二陳湯中的半夏、茯苓,溫膽湯的半夏、茯苓、竹茹、枳實,保和丸之半夏、茯苓、萊菔子,這些味藥性效均降,陳皮則隨它們之降而降。


陳皮的食療價值

除了藥用方面,在更廣泛的食療方面,陳皮也常常發揮著作用,卻不顯山露水。

在廣東,陳皮是百姓常用的食療佳品。調理身體、調香入味,樣樣都行。產自新會的陳皮,更是美名遠播。

說起陳皮紅豆沙、陳皮綠豆沙,在廣東可都是家喻戶曉的傳統甜品。加入了陳皮的紅豆沙和綠豆沙,熬得稠稠沙沙,看似普通,卻煮出了最令人回味的味道。入口時一股淡淡的陳皮香味,吃完唇齒留香。

陳皮普洱茶更是出名的養生茶,陳皮給茶氣增添了份清香甘爽,茶性更顯溫和甘醇,具有順氣理中、健脾燥濕、化痰止咳、消積化滯、生津止渴,宣通五臟等作用。其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和,都體現了陳皮的圓融、善於配合。


陳皮為什麼越陳越好?


隨著年份增長,橘皮的氣味由青澀的果香,演變為陳皮特有的陳香。陳皮越陳越香,越陳味道也越醇。不過也要注意保存得當,以免陳皮變質。由此可見,越陳的陳皮,就越得古、綿、醇之意。

二陳湯對陳皮、陳半夏之解也是:「以陳久者良,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故方名『二陳』」。

回到文章主題,為什麼說陳皮人情練達?

箇中原因,皆應一個「陳」字!

倘若不陳又如何?

我們參照一下陳皮的小弟——青皮。

青皮是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而陳皮則是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注意:這兩味藥,青皮是未成熟果實的果皮,陳皮是乾燥成熟果皮。

青皮功效:疏肝破氣、消積化滯、散結消痰。破、消、散這些字眼,都給人霸悍之感。類同於人,未成熟,多少會有點愣頭青,做事直來直去,勇猛有餘,變通不足,適合衝鋒陷陣。

而陳皮,已然成熟果皮,且越陳越好,可不就是一個老江湖?在江湖混跡越久,越是人情練達,所以才能「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跟什麼夥伴都能合作無間,做事圓通無礙,可謂深藏功與名。

《本草蒙筌》這樣比較青皮與陳皮:「青皮、陳皮一種,枳實、枳殼一種,因其退早採收,特分老嫩而立名也。嫩者性酷治下,青皮枳實相同;老者性緩治高,陳皮枳殼無異。」——可作為以上評價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