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美漁港」東平漁港:漁業強 漁村美 漁民富

2019-07-30     海洋與漁業

作為陽江市陽東區四個沿海鎮之一,東平鎮享譽四方。著名的東平漁港是「全國文明漁港」之一,是粵西地區重要的漁港之一。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謙常告訴記者,進入21世紀以來,東平的捕撈生產逐漸下降,目前正是轉型的關鍵時期,他們正在落實「往深海去、朝陸上走」的發展方針,同時藉助東平漁港深厚的漁家文化,打造當地特色的旅遊品牌,真正實現漁業強、漁村美、漁民富。

漁業發達,盛產海鮮

陽東區全區海域面積達1700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30公里,其中相當一部分海域資源就在東平。

依託東平漁港,漁業成為該鎮的拳頭產業。早些年,東平的魚翅產量占全國的40%,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魚翅產量逐漸下降,至今已經沒有生產魚翅了。陽江市陽東區農業農村水務局副局長陳開干介紹說,「人們的飲食中有『上八珍』和『下八珍』,而東平既有漁家『三寶』,也有獨具特色的『海八珍』。」「海八珍」指的是八種海鮮產品,其名稱皆為三個音節,用陽江話念不僅押韻還朗朗上口。

據了解,東平鎮下轄漁委會9個,從事漁業生產人員達1.5萬人,其中從事捕撈、養殖有1.4萬人,加工服務業約1000人。2018年漁業產值15.85億元,捕撈業占56%、養殖業42%,加工業2%。


「朝深海去、往陸上走」

與其他漁港一樣,東平漁港同樣面對捕撈漁業不景氣的現實。為迅速恢復漁業生產力,幫助漁民走出困境,當地政府提出了「朝深海去、往陸上走」的發展策略。一方面,政府積極引導有能力的漁民發展遠洋捕撈和深海網箱養殖,另一方面,鼓勵漁民拆解小船上岸,發展陸上海水養殖。

針對漁船問題,李謙常表示,目前,陽東區的「小、舊、木質」漁船已基本拆解更新完畢,集中更新改造小漁船93艘、減船轉產117艘,有效提高了漁業安全生產水平和漁業管理效能。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陽東區的海水養殖逐漸形成氣候。據了解,全區沿海鎮的海水養殖面積達到十萬畝,有近江牡蠣、青蟹、南美白對蝦等品種,東平則以魚類養殖為主,「海納公司在南鵬島附近海域養殖金鯧魚,收益不錯,是『朝深海去』的典型代表。」

2018年,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2019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工作,陽東區委區政府第一時間開展準備工作。2019年3月,作為廣東為數不多的海水養殖產業園,陽東區對蝦產業園上榜2019年首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李謙常說,產業園的建立將對東平漁港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為漁業發展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據悉,產業園建成後將成為對蝦養殖聚集的功能區、先進區、科技轉化核心區,水產加工、銷售、品牌培育的展示區,生態環保綠色水產養殖業的樣板區。

下一步,當地政府將藉助「十佳最美漁港」的品牌效應,將東平漁港建設總體規劃與城鎮發展規劃相結合,在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漁業第二、三產業,圍繞「兩個中心」加大漁港建設力度,打造水產品集散和加工中心以及漁業信息、技術推廣和文化教育中心,更好地服務省級現代農業對蝦產業園,促進漁業產業興旺。


打造漁家旅遊文化品牌

以漁港為載體,帶動周邊旅遊業發展,東平成為濱海旅遊的新力軍。據統計,2018年到東平鎮的遊客量達140萬人次。在各式各樣的「打卡」景點中,以「珍珠灣漁女像」最為出名。

相傳南海龍王的女兒羨慕人間,變成海豚到大澳漁村遊玩,途中遇到西南浪擱淺。正在危急關頭,被漁民水生哥相救,得以保存性命。事後,她感激萬分,化作漁女,取名珍珠,長居大澳漁村。後來,人們籌募資金在山頂建造了一尊30米高的花崗岩石像,即如今所見的「珍珠漁女」,沙咀環取名為「珍珠灣」。目前,「珍珠灣漁女像」已經成為東平漁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帶動了東平休閒漁業和濱海旅遊的發展。

說起東平漁港的旅遊品牌,不得不提2017年廣東省唯一榜上有名的「最美漁村」——大澳漁村。大澳漁村位於東平漁港東側海邊,至今還保存著廣東省最完好的古漁村風貌,疍家婚嫁和鹹水歌等豐富的南海漁家文化也廣為流傳。

當地政府大力推動改造工程,重點挖掘疍家、漁歌等民間文化資源,培育和發展特色民俗文化項目,期待通過對漁村古居的保護和修繕,打造具有漁家風情的「中國南海傳統漁居古街」。目前,東平鎮已經投入了數千萬對大澳漁村進行升級改造,提升了漁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


漁港建設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東平漁港港口三面環山,港池寬闊,自然條件較為優越。據東平鎮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透露,東平漁港自1975年開始建設,累計投入1.956億元,建成漁業碼頭4座(碼頭總長285米),另港區內還建有口岸碼頭1座(碼頭長100米),防波堤5條總長1801米,護岸2351米,漁港周圍已硬底化。為保障東平漁港的正常運作,有關部門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建設修護。

東平漁港作為國家級中心漁港,目前只能防小於11級的颱風,這是遠遠不夠的。多年來,避風能力不足的「老大難」問題始終困擾並制約著東平漁港的發展。李謙常坦言,漁港建設的投入偏少、節奏偏慢,「漁村建設沒有專項資金的扶持,希望未來能與自然村建設工作看齊。」

此外,李謙常表示,政策滯後還體現在休閒漁業和漁船的管理工作上。東平鎮是廣東省海釣基地,因開展休閒漁業尚未有完善的政策法規支持,「每次組織海釣活動都存在很大安全風險,作為管理部門,推動休閒漁業發展面臨很大阻力。」他呼籲有關部門儘快完善休閒漁業經營的配套政策,讓休閒漁業走上合法、有序的道路。

在漁船管理工作中,生計漁船還存在管理空白。李謙常介紹到,所謂的生計漁船是夫妻兩人用於近海捕撈的漁船,不僅安全性低還存在生態破壞的行為,曾被列入「三無」漁船行列。目前,對生計漁船的管理辦法尚未明確,但李謙常認為不能搞「一刀切」。


來源:《海洋與漁業》

記者:李奕雯

編輯:林超 金亞平 羅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TdQmwB8g2yegNDJc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