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山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經濟強省;而在歷史上,山東也是一直非常強的存在,很多人說,這是由於山東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也有人說是因為山東靠近北京,總之種種說法都有,但這都只是羨慕嫉妒的說辭而已;要知道,在古代,山東這塊地方還被成為東夷,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都遠落後於中原,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穀,而人民寡。」
夏朝禹分九州時,山東屬於青州;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於蕃,相土東都在泰山下。山東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商初有八次遷都,其中前兩次在山東境內。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但如果真有這麼簡單,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商紂王伐東夷的事情了。
在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作為最大的功臣,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在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到達淄河西岸時,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占營丘。
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他先後殺了陽奉陰違的司寇營湯,自私自利的狂矞、華士兄弟;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前後歷時五個月。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
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到齊僖公、齊襄公時,齊國降服了周邊諸多小國,國力稱雄於諸侯,但齊國國力走向巔峰,還是在齊桓公時期。
齊桓公一生中做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毫無保留的信任管仲,要知道管仲曾經差點殺掉他,但他知道管仲之能後,特地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齋戒三日,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在管仲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在管仲的諸多改革中,尤以經濟改革為最,他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辦法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馬克思級差地租與之相同;面對當時「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修齊太公「九府圜法」,在齊國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輕重九府」。而且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就連孔子都稱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蜀漢名相諸葛亮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可見管仲在歷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真的很羨慕山東,早年雖然擁有地利,卻沒有開發;後得姜子牙,姜子牙在歷史上可是被譽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的存在,在姜子牙的治理下,山東迅速成為一個強國。而後又得管仲,管仲在歷史上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可以說,姜子牙的治國方略和管仲的治國方略,深深的影響了華夏數千年,山東又怎麼會不富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