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城,不是八達嶺,而是在這兒

2019-09-04     樂途旅遊網

知道固原有座六盤山,是中學時讀了毛主席的《清平樂 六盤山》中有一句著名的詩句「不到長城非好漢」,詩中的長城不是嘉峪關長城、也不是山海關長城,更不是八達嶺長城,而是出自在寧夏固原。

於是,我走進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城所在地固原的原州區。我查了一些史料,寧夏的秦長城遺址位於西吉縣、固原縣、彭陽縣。

從固原市區向西北方向行進5公里左右,便來到了原州區的長城舊址。遠遠就看見長城爬在一道順向小丘陵之上,就像蜿蜒在黃土地上的一條蒼龍,在默默無言中守護著過去那段滄桑的歷史,這段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早,秦長城遺址,一位老者在秋風中習武,走進才知道是對於固原文化有著很深研究的魏老師。他告訴我,固原人崇尚習武,而寧夏自古就是中國北部邊防前線,素有「關中屏障,自隴咽喉」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戰國時期開始,歷代封建王朝幾乎都在寧夏構築過長城,令寧夏堪稱長城博物館。時至今日,秦長城、隋長城、宋壕塹、明長城等不同歷史時期、用黃土夯築、砂石構築、石塊壘砌的不同建築材料修築的古長城,在寧夏境內累計長度綿延3000多里,形成了一道絕妙的景觀。

我沿著長城遺址前行,追尋著歷史的文脈與武略,在固原,是戰國秦長城的遺址,戰國秦長城由甘肅靜寧縣入境,進入寧夏西吉縣,沿葫蘆河東岸北行,經西吉縣將台鄉的東坡、保林、明榮村後,於將台鄉的東南側折而向東,進入馬蓮鄉;又沿馬蓮川河東北上,經紅莊鄉,穿滴滴溝,至孫家莊南;折向東,過海子峽河到吳莊北,繞固原縣城西北10里的長城梁、明莊、郭莊,到達清水河西岸。

萬里古長城,就像是中華的文武之脈,蜿蜒穿越大中國。

一位固原的文化學者老友說,到了秦代,中國農耕地區經春秋戰國的洗禮,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帝國;而遊牧地區也已經早已學會使用馬匹生活和製作奶酪長期儲存實物,形成了遊牧族群政權。而且兩者都開始了自己的擴張,所以在交界地區的矛盾已經不可避免。從秦始皇時期,因地形築長城。

固原志中記載,固原在夏朝時,就屬於遊牧部落聚集地區,主要有鬼方、羌方、昆夷等,這些遊牧部落飼養馬匹,軍事勢力雄厚,作戰時善於長途奔襲。到了秦漢時期,由於游牧民族長期以強有力的軍事為依託騷擾農耕世界,歷代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來抵禦游牧民族的侵擾。而固原地區處於清水河谷地,水草豐美,並且處於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一個混合地帶,匈奴不斷地侵擾秦國北部,引發了嚴重的軍事危機,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和領土的完整,不斷加強對匈奴等少數民族的街北,這種以靜牽動防禦工事呼之欲出,構建成易守難攻、堅固的防禦體系。

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戰國秦長城已失去了昔日的宏偉,戰國秦長城在固原境內全長約174公里,目前看到的秦長城大都為緩坡,偶有烽火台獨立遺址上。那時的築城方法採用在平地者由牆外取土,自然形成溝壕,相對增加了牆體的高度;在河溝者,利用河溝陡立的崖壁,削壁而成。

長城歷經風雨還有墩台、城障可見,墩台是傳遞軍情的建築,設在視野寬廣的「四顧險要之處」。城址是駐兵儲糧之所,是前沿的指揮中心,建在交通要道和險要山口之處。目前大都不復存在。長城一般由城障和城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建築體系。

幾千年過去了,這段聳立於黃土地上威武雄壯的長城,如今已與丘陵沒什麼兩樣了。遙想當年那激越的戰鼓聲、那不顧一切的廝殺聲,不知有多少人把生命留在了這裡。

獨立在這長城遺址之上,早已不再有當年的鼓角爭鳴,面對蒼綠的大地,歷史的古道上,內心深處多出了幾分對於西牽的民族綿長久遠的懷念。

「失我祁連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失我焉支山,使我六畜不繁息。」歲月就這樣把當年的歷史帶走了,"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兩萬......"紅軍從這走向了陝北.....回望歷史,.在生生不息的大地上,更多地,讓我們看到了這裡的希望、堅強與未來。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固原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布:2019.09.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pgDGm0BJleJMoPM9j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