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派駐到廣東汕尾的扶貧隊長廖玉學、張頌用自己的行動幫助汕尾貧困戶們脫貧致富。扶貧攻堅,黨心所向,民心所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明日(6月28日)上午11:10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深愛圳幫扶》,廖玉學、張頌將為您講述他們的扶貧故事。
通電
蔡國珍家曾經使用煤油燈
今年70歲的貧困戶蔡國珍可以說是北池村裡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老蔡家境貧寒,住在離村裡2公里多遠的磚房裡。這個小磚房曾經20多年沒有通過電,到了晚上,老蔡就只靠一盞煤油燈照明。
張頌幫助菜農們擺攤
「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16年,深圳派駐到廣東汕尾的扶貧隊長張頌在北池村了解這個情況後,聯繫了熱心企業和社區,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積極幫助,並通過「扶貧超市」的方式,呼籲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認購」蔡國珍家通電這個項目。2017年,深圳東門新華佳公司出資2萬元架設了70根電線桿、鋪設線路2500多米,蔡國珍家也因此終於通上了電。
通上電後的蔡國珍家
蔡國珍的牛
同時,為了讓村民積極發展農副業,張頌鼓勵蔡國珍繼續發揮養牛的專長。通過幾年的努力,從5年前的一頭公牛兩頭母牛到現在有三十多頭牛,蔡國珍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今的老蔡已經成為了一名「養牛大戶」。
如今的蔡國珍一家已經成功脫貧。張頌的「扶貧超市」項目收到了明顯的成效,接下來讓他考慮更多的是怎樣讓這些脫貧的農戶不再返貧,於是他便又開始琢磨著「扶貧超市2.0」。
張頌在思考扶貧超市2.0
張頌:「現在構思想把它(扶貧超市)進行一個升級,升級到2.0的版本,現在很多短視頻,直播帶貨那些比較新穎的一種網際網路的概念和主題,我們也在構思能夠轉型升級,朝著這個路發展,把以前所有涉及教育民生的項目,重點轉移到老百姓自己種、自己養的農副產品來幫他銷售,作為消費扶貧銷售,把農副產品賣出去。
夜校
陳燕雪在上課
兩年前,汾河村的村民陳燕雪終於圓了讀書的心愿,成為「汾河夜校」的一名新生,「以前家裡窮,沒有讀書。」從小學一年級的課本開始,學拼音、寫漢字、學數學。目前夜校課本用的是小學教材,雖然年紀有點尷尬,但在校「學生」中,她還算年輕的。
陳燕雪在上課
村裡現有一所汾河小學,但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相對落後。扶貧工作隊長廖玉學說,村裡基礎差、底子薄,加上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一些村民重經商不重視教育,對女性教育的問題也不夠重視。
廖玉學通知夜校學生上課
廖玉學幫助學生安排座位
不識字的陳燕雪每到用手機給人打電話時總是一籌莫展。「就是想讀書,會寫幾個字。」陳燕雪說,2018年她萌生了讀書的想法,並主動聯繫汾河小學退休校長林智存,看能否辦一個「夜校」,沒想到一下子就有20多人報名參加。夜校開學後,這些「學生」還在微信群里周一到周五晚上到汾河小學打卡「上學」。
林智存 夜校老師
廖玉學說,剛開始夜校學費是每個月150元,扶貧工作隊了解情況後,便將「村民夜校」打造成為一個公益項目。目前他正籌劃在村裡設立教育扶貧基金,一方面繼續支持「村民夜校」項目,一方面幫助貧困戶家庭的子女讀書深造。「我也是出生農村,長在農村。爸媽覺得吃了文化的虧,所以供子女讀書走出去。」
自打夜校成立以來,汾河村的村民們對教育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了緩解村裡師資緊缺問題,在深圳市衛健委的幫助下,廖玉學先後邀請了7名駐村教師來汾河村支教上課,並吸引社會資金近10萬元,在村裡開展教育幫扶活動。
五月底的汕尾,雨水綿綿不斷。幾個月以前,這裡乾旱少雨,很多作物無法順利種植。這場雨對於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這會兒,唯獨廖玉學開始泛起了愁:雨,再停不下來,剛播撒的水稻種子可能就會被泡爛了。以前,農民種植基本都是「靠天吃飯」,而現在,廖玉學認為要讓汾河村的農業長期健康發展,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態。他琢磨著要儘快在這裡建設一整套完善的水利設施。
脫貧攻堅,共同富裕,深圳派駐到汕尾貧困村的扶貧隊長廖玉學、張頌用自己的行動幫助老鄉脫貧致富。扶貧攻堅,黨心所向,民心所依。更多精彩,盡在深圳衛視本周日上午11:10《溫暖在身邊·深愛圳幫扶》,壹深圳同步網絡熱播。
編審 | 張丹 主編 | 司徒俊傑 責編 | 曾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