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破城之際,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載湉倉皇出逃,一路向西開始了所謂的「庚子西狩」。
為了避免被洋人們發現,加上逃得倉促匆忙,慈禧太后等一行穿著尋常百姓的粗布衣裳,除了少數的金銀細軟,其他吃的用的都沒有準備。
這次逃命的歷程,也算是慈禧太后一輩子最艱難的歲月,直到西安才算安穩下來。
離宮之後,慈禧太后等一路跑到了懷來,一路上找不到水源,只能折斷一些尚未抽穗的玉米秸稈來解渴,夜裡沒睡覺的地方,只能跟光緒帝坐在凳子上通宵達旦。
慈禧太后是個對生活極其講究的人,尤其是在飲食方面,儲秀宮的壽膳房庖廚多達三百人,甚至超過了皇帝的御膳房,每個廚子也只負責一兩樣菜,然而在西逃路上,慈禧太后見到小米粥與雞蛋都狼吞虎咽,覺得是人間美味。
離開懷來之後,慈禧太后繼續向西,經過宣化、太原等,越過黃河南下,最終抵達了陝西的中樞西安城,直到這時慈禧狼狽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慈禧抵達西安之後,各省各處的物資銀兩也陸續抵達,而慈禧太后也很快在西安站穩,迅速組建了「支應局」,令西安知府胡延為提調。
唐代之後,不再有正統王朝定都於西安,也就是在唐朝之後,西安失去了長達數千年的天下中樞的地位,沒想到千年之後,慈禧太后西狩,居然讓西安再次成為了當時全國實際上的中樞所在地,只不過這樣的變遷讓人唏噓。
庚子年九月初四,慈禧太后抵達西安之後,當地就開始籌謀著準備住處,最終挑來挑去還是選中了原本的陝西巡撫部院的北院門,將其作為行宮。
陝西巡撫是清代的封疆大吏之一,慈禧太后所居住的陝西巡撫衙門,因為其地處西安城標誌建築鼓樓的北邊,所以稱作北院,與甘陝總督府的南院相對。
清代初期,陝西巡撫部院的行署設立於西安城鼓樓之北,而當時的鼓樓南部,建造了陝甘總督的署衙,因此,巡撫部院稱作北院,而總督衙門稱作是南院,而與北院大門相對著的那條南北向大街,被稱作北院門,所以說,北院與北院門並非同一個地方。
時移世易,如今的西安城內,當年的北院所在之處,其實已經不在北院門大街上了,而是在北院門北口的東西向大街,也就是西華門大街的北邊。
盛唐時期,以長安為都,而那時候的北院門一帶,乃是唐朝皇城的範圍,三省六部之一的尚書省的中樞,就位於此處,直到唐末才變成居民區。
明朝時期,北院門一帶位於西安城內的宣平里,清朝初期基本延續了傳統,明朝時期的鼓樓一帶是各種衙門的聚集之地,都察院、巡按察院、按察司、布政使司與西安府衙等,全都聚集在了這個地方附近。
慈禧太后抵達西安之後,其實先住了南院,畢竟那裡是總督府,可她覺得南院的環境太差周圍太嘈雜,所以才移居到了北院,此後北院成為了行宮所在。
慈禧太后在西安住的時候,各地「勤王」、朝覲與渾水摸魚撈好處的蜂擁而至,比如陝西首富周瑩,除了捐銀十萬兩外,還獻上各種好茶,被慈禧收為義女,封二品誥命夫人。
被任命為支應局提調的西安知府胡延,精心侍奉慈禧太后與光緒帝,也因此得到了諸多的厚賞封授,而慈禧太后在西安期間,對其最大的改變,還是徹底改變了北院與北院周邊的整體商業環境,北院由此得以興起。
庚子之時,北院成為實際上的宮禁中心,各省奏報進貢均在此辦理,北院門一帶的商業急速繁榮起來,最終成為了西安城內盛極一時的商業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hmC6HgBrsvY2_UuTj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