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功夫之王的傳奇人生!46年了,仍被國內外眾多明星奉為偶像

2019-07-20     拾光MEMORY

他是戰無不勝的功夫之王。

他是叱吒風雲的好萊塢巨星。

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

他將「功夫」帶入英文詞典,他讓全世界記住他的怪吼也記住他的拳頭,他就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

01

1940年,李小龍出生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在他5歲的時候,全家從美國搬到了香港。

小時候的他體弱多病,一颳風下雨,他就感冒發燒,基本上每周都會去一趟醫院。為了讓他變得強壯,7歲時便被父親帶去練習武術。

1954年,14歲的李小龍有幸被一代宗師葉問收為徒弟,之後跟著葉問學習詠春拳。葉問也很疼愛他,除了將詠春的奧義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之外,還教會了他許多做人的道理,是伴隨在李小龍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人生導師。

後來他在回憶師父時,曾這樣說:

「一般的老師均對我起不了任何啟蒙作用,直至碰上了葉問師父,我才知道了什麼叫老師。我已完全沉浸在這個獨特的詠春拳世界裡了。」

葉問與李小龍

1959年,李小龍告別家人,登上「威爾遜總統號」郵輪,隻身赴美。他在異國他鄉的生活很艱苦,這段時間,他除了學習之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

李小龍為了宣揚中華武術,在大學期間,用打工賺的錢,租下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作為武館,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

作為一個黃皮膚的留學生,校園中到處充滿了對他的不屑,時不時還會有人上門挑釁,他一忍再忍。

後來忍無可忍,在一次與對手切磋時,他30秒內將對手擊垮,給外國人來了個下馬威。

之後他又在西雅圖開設了「振藩國術館」教授外國人中國功夫,隨後還在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了分館。

他對武術有著自己的理解,並且希望把這種理解傳遞給每一個愛好武術的人。李小龍曾經說過:「修煉功夫不是為了擊破木板,而是為了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

02

1964年的美國長提空手道大賽是李小龍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在比賽上他表演了詠春拳、蔽目粘手、寸拳、無影拳、二指伏地挺身等,令所有觀眾瞠目結舌。

出色的「表演」,使他在美國武術界名氣大增,全美各地的武師不遠千里趕來拜訪,這讓他又學到了許多西洋武學,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功夫體系,而這次大賽表演也促成了李小龍邁出踏入好萊塢的第一步。

1965年2月,李小龍受邀前往洛杉磯試鏡。雖然他卓絕的武藝贏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評,但在電影界,他還只是個新人,雖然他進了好萊塢,但發展得並不好。

次年3月,李小龍獲得了《青蜂俠》的參演機會,他在《青蜂俠》里飾演青蜂俠的助手加藤一角。李小龍在劇中的打鬥場面備受好評,並且在劇中首次使用雙節棍。

該劇也成為他在美國早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1967年,李小龍在美國創立了截拳道(Jeet Kune Do),時年27歲。

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初衷,不是定義為一門格鬥術,而是一門磨練心志的武術哲學。他深信武術不是殺人技,而是修為。正如他的墓碑上寫著:「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這大概是他一生的功夫哲學了。

03

1971年,李小龍簽約香港嘉禾電影公司,簽下了他第一部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國產電影《唐山大兄》。這部成本並不高的電影,創下了香港有史以來電影票房紀錄。

他們說那是因為李小龍演得夠真夠拚命。因為他拍電影拒絕假打,拒絕特技。

他的打戲全部自己親力親為,不加一絲特效,從來不用替身,踢碎的燈,破裂的木板,全部是他真實的擊打動作造成的。

憑藉著這份態度,毫無疑問,接下來的《精武門》更是大獲成功。

之後幾年時間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李小龍熱」,他在香港兩年時間,四部半電影,3次打破多項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

李小龍的每一部作品都代表著中國精神和中國武術,「Chinese Kung Fu」和截拳道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深入到了全世界。

他的那些經典動作以及招牌式的怪叫,讓觀眾熱血沸騰,紛紛模仿。。

可也惟有他,才真正配得上「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句話。

他將東方哲學融入武學,也是把中國功夫帶向世界的第一人。

04

他被很多人模仿,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功夫明星身上都有李小龍的影子。

成龍、甄子丹、吳京,每一個武打演員都把李小龍奉為偶像,連周星馳都是李小龍的死忠粉,他在很多電影中的形象,都是在致敬李小龍。

李連杰說:李小龍的電影是開創歷史性的,他是第一個看到功夫未來發展趨勢的人,一個真正的先行者。

他不僅僅是東方人心中不朽的傳奇,還是很多西方人崇拜的偶像:

在《殺死比爾》中,大師導演昆汀致敬李小龍。

昆汀說:他打碎了美國人對中國人固有觀念,也改變了美國人對華人的看法。

美國柔道之父吉恩·勒貝爾說「如果說有武者之王,那麼李小龍就是王中之王。」

世界空手道冠軍吉姆·凱利稱:沒人能打得過他。

拳王泰森評價李小龍說:他是個殺手,我覺得李小龍境界很高。

所有格鬥家都站著看李小龍的功夫,所有格鬥家都在欣賞李小龍,所有格鬥家。

美國著名歌手阿姆,曾寫歌表達對偶像的崇拜:

cause all i wanted to do is be the Bruce Lee of loose leaf。

因為所有我想做的,就是要成為歌詞上的李小龍

.......

著名導演吳宇森也說:李小龍的一生,充滿了中國精神。

李小龍向西方人證明,華人也可以成為世界偶像,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05

或許正是因為他太拼了,身體逐漸出現了問題,自己卻全然不知。

1973年他準備拍攝新一部電影《死亡遊戲》,7月20日深夜,還在討論拍攝事宜的李小龍,突然感覺頭疼得厲害,在吃過止疼片後,本想躺下休息,可結果這一閉眼就成了永別,再也沒睜開過……

遺憾!年僅33歲的他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他的離世至今還是留給這個世界的謎。

李小龍,一個讓所有年輕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生前與死後所引領的功夫潮流,早已演化為一個不朽的文化符號。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

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是無法衡量的。

雖然他逗留人世間時間不長,就仿佛是一顆耀眼的星,划過了天際,

但他卻留下一筆永恆的精神財富。

「這是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這是一個激情奔放的時代,我們永遠無法去適應全新的事物,但我們必須努力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無時無日不是如此。」

「我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世界第二。」

紀念李小龍不僅是因為他的成就,更重要的,還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李小龍。我們沒有李小龍的天才與成就,但卻應該多少擁有他那堅忍的毅力和頑強的鬥志,並在追尋目標的路上勇往直前,在實現個人價值的路上努力拚搏。

就像李小龍曾說的:

那些懷著信心去追求卓越的人,靈魂將在奮進中獲得洗滌;那些敢於在逆境中求生的人,顧盼於鏡子的影像時,定能見得自己的真貌。

06

後記:

1993年美國發行李小龍逝世20周年紀念鈔票,好萊塢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同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8年11月,獲中國武術協會頒發「武術電影巨星獎」。

他被《時代雜誌》列入「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個人」,英國電視台Channel 4將他列為「歷史上最偉大電影明星」之一;曾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

......

有人曾說,「李小龍的英年早逝是最大的遺憾,卻締造了一個傳奇。李小龍如果依舊健在的話,他或許也僅僅是一名平庸的功夫明星」。但回顧李小龍生前著作,他在其中對自我的思辨,我們很難相信他會淪為平庸,時過境遷,他依然是那顆最閃耀的巨星。

就像曾經記者採訪過一個影迷,問道:「現在影星如此之多,為何還要對已經死去這麼多年的李小龍如此紀念呢?」

對方毫不猶豫地回答:「在你看來,李小龍在多年前就被埋葬了,而在我們看來,龍,是不死的。

龍,是不死的!

龍的精神,是不死的!

我是作者拾光君,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hdfZGwBUcHTFCnfR5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