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時」,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的一生了吧。
諸葛亮不會隨便揮灑自己的一腔熱血,只有他碰到聖君時才會這樣做,有不少人覺得,諸葛亮跟隨魏國,可能魏國早就統一三界了。不過諸葛亮的性情其實和曹操非常相像,那就是說話的時候總喜歡說一半,不願意全部說出來,何況觀察力非常強,能夠輕鬆看出大王心裡都在想什麼?還記得曹操旗下過度猜測領袖思想的楊修嗎?他的下場應該都知道吧。
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和楊修有相似的地方,而且和曹操的脾氣不對付,可能在曹營里沒有起色。就算能夠靠著自己的神機妙算僥倖逃脫,然而他也不會像在劉備公司里一樣,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於是諸葛亮需要的不光是一個聖君,更需要一個絕對依靠自己的大王。
於是劉備就成了首先人物。可以看出,劉備當了皇上以後,諸葛亮就沒有多大權力了,這種事情正是他最擔心的,但是他也沒有辦法決定皇帝的志向,同時也印證了水鏡先生的那句話。
而劉備在三顧茅廬之時,完全沒有勢力可言,非常需要一個出色的教練,恰巧諸葛亮也在尋找能禮賢下士的首領,二人一拍即合,孔明終於在江湖上斬頭露角。然而在出山之前,諸葛亮曾經對小童說了這種話,這就表明自己是不會功成身退的。
諸葛亮在臨行之前,曾經對跟隨自己的小童說了這樣一段話:自己幫助劉備重現大漢的輝煌,在有所成就以後,還是繼續歸隱。這句話看似是諸葛亮不是個貪圖富貴的人,只是為了輔佐明君中興大漢,實際上卻暗示了當時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不光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更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在太平盛世時,內政就是更需要具備的技能。諸葛亮學有所成,早就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位極人臣的角色,可以說就是實際上的皇帝了。但是這個時候卻說出要輔佐劉備重現大漢的輝煌後,就歸隱林泉的話,就是不相信自己,他也不曉得是否能夠真的能重現大漢的輝煌,其實功成身退這種話就是為了讓劉備他們安心,就像在茅廬中論天下三分一樣,好像自己已經明白三界,又讓劉備看到自己不是個貪圖功名的人,用自己沒什麼大事。
然而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就算諸葛亮能夠幫助劉備重現大漢的輝煌,都不會再回到山中修行了,即使在茅廬時,在自己眼中,三界都是自己的玩具。然而實際上卻缺乏自信,好像茅廬就是一個始終都無法達到的終點,只存在於諸葛亮幻想的美好世界中,沒有戰亂,三界安定,自己就會在野外享福。然而僅憑自己的本事的確能做到嗎?
最終的結局有目共睹,諸葛亮死在了北伐的道路上,就算能夠算出三足鼎立,卻沒有辦法統一三界,可能在起初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知道這種結局了吧,還是頭也不回的跟著劉備走了。可能正印證了「出師表」中的那句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