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家祠,常能看到本地人帶朋友孩子來逛,還有不少外地遊客不遠千里,奔來至此。同時,你也能在其中,看到不少國外遊客的身影。
早在20年代,德國學者就把陳家祠列入《世界建築藝術》一書中,日本森清太郎先生就視其為嶺南建築藝術的典型。郭沫若先生更賦詩盛讚它是「人工天不如」。而在廣州的「羊城八景」同「新羊城八景」中,都有著「陳家祠」的名字。
陳家祠,
為何能它得到國內外如此的讚譽及重視?
為何它能成為廣州的一張響亮名片?
亦又為何,
它能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
這些問題,
在陳家祠那由一磚一木建成的歷史點滴中,
能找到答案。
古祠往事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光緒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代廣東各縣陳姓宗族合資捐建的合族祠,陳氏族人可以將祖先牌位放進陳家祠的神龕中供奉,同時,參與捐款的各地陳氏族人來到廣州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辦理訴訟等各種事務時,皆可在此處落腳。
圖丨1920年代陳家祠內供奉的神主牌位
但自清代乾隆中期開始,由於官府認為合族祠容易植黨營私、蠹國害民,加之合族祠內時常容留各地族人,龍蛇混雜,對當地的社會治安造成不良影響,開始了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禁祠行動。於是廣州城內許多各姓合族祠紛紛改名為「書院」、「試館」、「書室」。
因此,陳家祠也被題匾為了「陳氏書院」。
百年過去,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陳家祠幾經風雨,成為了嶺南地區極具文化藝術氣息的建築之一,以其為館址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也在2017年成為了國家一級博物館。
百粵冠祠
陳家祠的主體建築為三進三路,每一進都有青雲巷、廊、庭院等相連。陳家祠遵循了中國傳統的對稱結構,以門堂、聚賢堂和祖堂為中軸線,由大小十九座建築組成。而在這布局嚴整的建築群中,最耀眼的莫過於陳家祠那精美絕倫的裝飾藝術。陳家祠薈萃了嶺南民間裝飾藝術的大成,以其"三雕、兩塑、一彩、一鑄"著稱, 號稱"百粵冠祠"。其中,「三雕」指磚雕、石雕和木雕,「兩塑」指灰塑和陶塑,「一彩」就是彩繪,「一鑄」指銅鐵鑄。
磚 雕
陳家祠的磚雕是廣東磚雕的經典之作,大多由當時番禺縣的黃南山、楊鑒廷、黎壁竹和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名工雕刻,其中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工也最為精巧。
陳家祠的磚雕數量多、規模大,既有排列整齊的磚雕斗拱,也有造型生動的人物、鳥獸、瓜果、花木等磚雕圖案。磚雕技法以浮雕為主,局部採用透雕、圓雕等手法,遠觀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線條流暢;近看精緻纖細,人物鬚眉畢現,神態栩栩如生,在陽光下還能夠呈現出黑、白、灰等多種色調。
石 雕
陳家祠的石雕多採用上等的花崗石,表現在陳家祠的台基、牆裙、柱礎、檐柱、券門、垂帶、台階,甚至是高高的月梁和雀替上,還有抱鼓石、石獅子、石欄杆等。
而聚賢堂前的月台石雕欄杆,是陳家祠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它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用連續纏枝圖案的表現形式進行了雕飾。
木 雕
陳家祠為磚木結構建築,木料大部分採用從東南亞進口的坤甸木。陳家祠的木雕裝飾廣泛應用在門窗、梁架和室內陳設上,雕刻技法以浮雕和鏤雕為主,大部分的木構件都雕刻著故事圖案:如在首進大廳的四扇檔中有以「漁樵耕讀」為題材的木雕,中進聚賢堂的12扇屏門有以「渭水訪賢」、「韓信點兵」等人物故事的雕刻,東西兩廳隔板則分別鏤刻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後進三間更有11座雕工精美、氣勢雄渾的木雕龕罩。
此外,各座廳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長達540餘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種瓜果、花紋圖案、人物、動物、無不凝聚了廣東木雕的精華。陳家祠,也因此被人們稱譽為連木柱、屏門、檐板、花罩和神龕都會講故事的建築。
灰 塑
灰塑是嶺南地區特有的建築裝飾藝術,民間稱之為「灰批」,其不僅立體感強,而且色彩豐富、裝飾效果好,表現了嶺南民間藝人豐富的想像力和精湛的技巧。而陳家祠的灰塑裝飾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題材之豐富,均為嶺南地區之首。
在陳家祠屋脊上的大型灰塑,是民間建築實用性和裝飾性有機結合的典範,其主要分布在屋頂正脊、垂脊、屋檐、山牆、廊門、窗檐等處,總長度為2500多米,平均高度為0.9米,總面積約2448平方米。題材豐富、造型生動,色彩斑斕的灰塑裝飾,將陳家祠裝扮得亮麗堂皇。
陶 塑
陳家祠的陶塑裝飾藝術集中反映在脊飾上,題材包括龍鳳花鳥、瑞獸山水、歷史故事、人物群像等,注重輪廓線條和動態效果,它是嶺南建築陶塑裝飾藝術的典範,立於庭院中,從下往上觀看,絢麗多彩,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陳家祠的陶塑脊飾是著名的石灣陶塑脊飾,此種脊飾俗稱「石灣瓦背」,產於廣東省佛山石灣鎮,源於明末清初,盛於清中期及民國,為嶺南地區廟宇、祠堂、書院、會館等大型建築常用的屋脊裝飾。陳家祠的陶塑脊飾是石灣陶塑的經典之作,體現了石灣陶塑脊飾的造型特點、製作工藝、裝飾題材、文化內涵和發展脈絡。
鐵 鑄
用銅鐵作為材料鑄造鐘、鼎、瑞獸和建築裝飾構件,古已有之,但像在陳家祠中,用作建築的立柱、欄板及其裝飾的並不多見,這也是陳家祠建築裝飾工藝中獨具特色的一面。陳家祠的鐵鑄也被稱為「鐵雕」、「鐵畫」,主要用在首進正廳(頭門)、中進聚賢堂前的月台及連廊中。
其中,聚賢堂前月台的鐵鑄通花欄板最有特色:鐵鑄通花欄板產於廣東佛山,以低碳鋼為材料打制或澆鑄而成,精美通透、色澤灰黑的鐵鑄鑲嵌在石雕構件中,與周圍粗獷厚重、色澤淺白的石構件形成鮮明對比,而鐵鑄的植物枝葉、動物尾翼等又與石構件纖細的線腳相連,鐵石的結合自然和諧,成為陳家祠建築裝飾藝術中的又一大特色。
彩 繪
陳家祠的彩繪藝術主要體現在大門「門神」和東西廂房的二幅「壁畫」上。大門的兩尊「門神」各高達4米,運用工筆重彩技法,用艷麗但和諧的色彩突出表現了守門大將威武鎮邪的神采。東西廂房各有的一幅壁畫,則是以文人雅士為題材,其恰好與廂房作為陳姓子弟溫書攻讀場所的使用功能相匹配,這兩幅畫運用了勾線重彩的技法,色彩鮮明,人物逼真,是為典型的中國古代彩繪之佳作。
「福」數不完
陳家祠以其高超的建築裝飾藝術而聞名中外。在數不清的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和壁畫中,也有許多有吉祥含義的圖案,可謂集傳統建築如意吉祥圖案之大成。在陳家祠眾多的如意吉祥圖案中,又以"福"的圖案最為著名。
俗語說,"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陳家祠的'福'數不完",陳家祠有裝飾的地方就有"福"的存在。中國人自古就有祈福、崇福的傳統,而在陳家祠中,蝙蝠成為了「福」的象徵。漢語中「蝠」與「福」的同音,將藝術化的蝙蝠來代替「福」的豐富含義,抽象的「福」文化更為具體生動。而經過誇張和變形之後蝙蝠,也不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張牙舞爪的樣子,它們變得更加美觀和生動了,平添了幾分萌趣。不得不說,通過蝙蝠的形象,讓「福」文化具體起來,也是民間手藝人的智慧所在。
圖中蝙蝠的前面有兩枚銅錢,意味著「福在眼前」。
陳家祠中「福」的圖案眾多,但不雜亂,而且生動活潑,富有童趣。有五隻色彩斑斕的蝙蝠圍繞一個「壽」字,表示「五福捧壽」;有兩隻活潑可愛的蝙蝠相疊,稱為「福上加福」;還有以手執寶劍或扇子的鐘馗招引一隻翩翩飛舞的蝙蝠,寓意「引福歸堂」……
這些形狀各異、造型奇特的蝙蝠讓陳家祠顯得更加絢爛,置身其中就仿佛被「福」所環繞,而它們五彩繽紛的顏色同樣也讓人從心底感受到「福」文化的溫暖。
陳家祠,流芳百世、百粵冠祠這些褒讚,對於它來說永遠不算多。在經歷了百餘年的時代更迭後,陳家祠以其獨有的魅力,在時光中續寫著在不同時代下的傳奇。那存在於陳家祠的悠久工藝藝術,縈繞漫溢在陳家祠的嶺南文化氣息,這些都是人們為之而駐足停留,為之而傾心的原因。
陳家祠,還有著更多的精彩之處,只待等你來,一一發掘,細細品味。
陳家祠遊覽信息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陳家祠
開放時間:8:30-17:30(17:00後停止售票)
票價:10元
公共運輸:乘17、85、88、104、107、109、114、128、193、204、233、250、286、旅遊公交1線、2線到陳家祠站下,或乘坐地鐵1號線到陳家祠站D出口
- END -
文章整理丨阿游
圖片丨網絡
策劃媒體丨廣州遊行跡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
活動策劃丨廣州遊行跡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