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在線大班課 激戰背後的反思

2019-07-24     辦學一點通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鯨Media , 作者 遲耀明

導語:

今年暑假,在線培訓行業能夠看到一個特別明顯的變化:多家平台瘋狂持續地投放廣告,不斷地推自家產品。在線教育戰場上開闢出一場前所未有的新戰事。

01

在線大班課爭戰為何一觸即發?




暑期開戰,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首先,盈利問題對於諸多在線教育領域內的企業來說始終沒有破題,難得有一家跑出了商業模式,即跟誰學的高徒課堂跑出了所謂的盈利模式後,大家都希望抓住這根稻草,肯定會拚命跟進。所以就copy這個模式,利用流量的資源,資金的優勢,以及之前所積累的資源,把它們揉在一起。雖然每家企業都有各自的優勢,但還是想通過跟進在線大班課模式,讓自己的產品也跑出商業化,跑出盈利點。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這裡面也少不了資本的裹挾。在線大班課爭戰高峰期,頭部的幾家在線教育企業,可能單日的投放都已超過1000萬人民幣。在資本的重磅加註下,很多在線教育機構很難違背這股力量,只能選擇被動跟進。

其次,歷年暑期都是一個大戰場,因為打好暑期這一戰,秋季班自然就會迎來更好的豐收。

K12賽道里各機構的招生都有跡可循。從新東方、好未來等上市公司的財報中,尤其是K12業務線的財報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只要做好暑期的招生,然後通過續費方式,直到秋季開學之後,秋季班的招生指標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所以搶占暑期市場也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最後,來自於流量成本的擔憂。在線教育核心買量、買流量的時間點,其實就是假期和開學季,而假期和開學季又是連在一起的。不在暑假買,就要在寒假買。過去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流量的成本,買量的成本會越來越貴。


02

狂熱追逐背後的隱憂




「事出反常必有妖」,狂熱追逐的背後一定隱藏了一些問題和隱患。

第一個問題點就在於高昂的獲客成本和投放成本。假設一個學費一兩百塊錢的低價班,獲客成本要達到一兩千塊錢,續費時要怎麼做才能夠把成本打平?我覺得這非常困難,不只是在線教育行業,其他行業的若干商業案例都告訴我們:這麼誇張的獲客成本,這麼高的投放成本一定不可持續,最後只有極少數才能跑出來,大部分企業投進去的錢可能都交了學費。

當然,我認同暑期加大投放的戰略,但我們需要一個判斷的基準線。

可以回顧過去五六年,新東方、好未來的K12在線產品,以暑期的投放成本或投放規模做參照。在此基準線上高出一點,或者一倍兩倍都可以理解;但如果高出五倍十倍,很明顯就會出問題。

而第二個問題點就是,大家過高估計了續費和忠誠度,以及在高客單價的線下產品和低客單價的線上產品之間的區別


前面有提到,暑期向來是個大戰場,暑期做好招生,打響第一炮,續費自然就續到秋季班,加上秋季還有新招的生源,整個收入會是比較不錯的表現。但容易被忽略的是——你花幾千甚至上萬塊錢在線下報班,和花一兩百塊在線上報班,所產生的忠誠度相差甚遠。

線下,有比較現實的學習場景,天天看到的老師,身邊一起學習的同學,形成了一個習慣。而線上,只有買課的行為,後面的連接非常脆弱。所以線上產品,尤其是線上低客單價的產品幾乎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

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暑期做好,秋季班自然就上去了——可能是個偽命題。我認為線上線下的產品間存在巨大區別,在暑期班轉到秋季班的續費問題上,大家太過樂觀了,因為線上班的比例肯定比線下班要低很多。


再來看看新東方、好未來的財報,他們K12中的像小學、初中這種課程,線下班的續費率能達到80%左右,而線上班的續費率遠遠達不到這個程度。這時,如此大的成本投放,等於是預支未來預期收入,以高成本去買量的廣告投放形式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

綜上所述,上述兩個問題將會是現階段在線教育大班課這個戰場背後的隱憂。如果機構能夠想清楚,並且解決這兩個問題和挑戰,那將是一件非常厲害的事情,反之,或將變成今後發展中的一個巨大隱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_bOI2wBmyVoG_1ZbE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