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成了「香餑餑」村民致富有盼頭
近年來,南陵縣工山鎮針對當前農業有機廢棄物有效處理手段少、對環境污染影響大的突出問題,通過引進秸稈肥料化扶貧項目,充分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加工生產,變廢為寶,秸稈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進入夏季,在南陵縣工山鎮喬村村小何組秸稈肥料化利用試點項目大棚內,工人們正忙著對回收的秸稈、糞便進行恆溫發酵、生產裝袋,為即將到來的用肥高峰期做好準備。該項目的負責人高榮告訴記者,7月下旬是南陵縣早稻的收割期,每年這個時候公司都會組織相關人員前往農戶田間和周邊的養殖戶企業、散戶收儲水稻秸稈和畜禽糞便。
該基地於2017年5月招標施工建設,10月投入使用,採用商品有機肥生產工藝,通過完整的有機肥生產工藝流程,通過畜禽糞便與農作物秸稈收-儲-運-加資源綜合利用,目前已形成年產3萬噸生物有機肥的生產能力。項目的建設不僅使周邊農戶的秸稈、畜禽糞便有了更好的去處,同時也解決了周邊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貧困戶吳寶根是在基地常年打工的貧困戶。由於妻子身體原因,他無法外出務工,平時只能靠打些零工度日,家庭開支捉襟見肘。秸稈肥料化扶貧項目建成投產後,吳寶根就近到肥料廠上班成了一名工人。「我現在每月至少能拿到2500元,一年能拿到三萬多塊,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吳寶根自豪地告訴記者。
除了像吳寶根這樣的基地固定用工外,基地還設有10餘個工作崗位臨時向貧困戶提供。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帶來的不僅僅是就業崗位,還使村集體收入有了保障。「將項目承租給南陵縣秸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村裡每年可獲得13萬元的集體收入。」工山鎮喬村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隊長陳中信介紹道,除了集體增收,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根據扶貧項目收益的有關要求,將收益的20%(共計2.6萬元)用於村內的23戶貧困戶進行資產收益分配。
此外,該項目針對當地青梅、茶園等種植基地的無公害生產技術要求,把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秸稈肥料化生產與當地種植用肥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循環利用,穩定發展,達到企業得效益、農民得實惠、環境得保護的三贏效果。同在南陵縣工山鎮喬村村的青梅果園基地、安吉白茶基地用的都是該項目所生產的生物有機肥。「有機化肥可以改善土壤,增加產量,還能使結出的青梅口感更好!」青梅果園基地負責人張呂貴對所使用的的秸稈肥料讚賞有加。
近年來,南陵縣政府提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計劃(2018年-2020年)工作目標,加快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力爭2020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像喬村村的秸稈肥料化利用試點項目,通過收購農戶秸稈、農家畜禽糞便綜合利用,規模化生產有機肥,讓村民對增收致富有了盼頭,同時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也有著現實的促進意義。
製作:王璐璐(見習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_SVH2wBmyVoG_1ZMu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