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感言】貧瘠的土壤並非顆粒無收,每一粒種子都有發芽的慾望。紅泉村有發芽的慾望,只是缺少成熟的時機。駐村期間,我只想證明貧瘠的土壤也能結出果實,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如今,村民們腰包鼓了,笑容多了,紅泉村也改寫了貧瘠土地不能種出「脫貧果實」的命運,綻開勃勃生機。
——大通縣青山鄉紅泉村駐村第一書記 郭定彧
【我的得意之作】
秋雨綿綿,潤物有聲。坐落在大通縣青山鄉的紅泉村靜謐又美麗,乾淨的鄉村小路上點綴著落葉,連綿起伏的山丘下村民的牛正在慢慢咀嚼著細草,時不時從農家院傳來幾聲犬吠、雞鳴……沿著鄉村小路一直向大山深處走去,紅泉村就像一幅畫,它似乎在向每一位到訪者說——脫去貧困帽後的我們生活很幸福!
啃「硬骨頭」 摘帽脫貧不是夢
紅泉村地處深山,交通十分不便,自然資源匱乏,貧困戶人數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脫貧對全村197戶的村民來說想都不敢想。
2015年10月,郭定彧從西寧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到紅泉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進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他說:「農村是一個大舞台,基層是一個大課堂,從中獲益良多。」多年的駐村經歷讓他頗有心得:「不是有希望才幹,乾了才有希望。」
「剛到村裡,心涼了,路不通、燈不亮,村戶分散在一道道山溝里,大多還是老人孩子。」郭定彧說,「村裡缺少活力朝氣,感覺空有力,使不出來。」面對「一無所有」的紅泉村,郭定彧只能咬牙堅持,堅決要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帶著村民們摘帽脫貧。
發展產業 脫貧致富有指望
如何讓村民的手裡有錢?一直是郭定彧的著力點,經過長時間考察,紅泉村可以將飼料和農牧產業相結合發展,郭定彧感到:機會來了!「紅泉村只種植少量的青飼草,不夠!擴大種植面積,或許還能種植馬鈴薯和其他的中藥材,這樣村民就可以賺一筆錢。」郭定彧說。回到村裡,他立即開始實地走訪調研,擴大青飼草種植面積和推廣馬鈴薯地膜種植面積,並試種當歸30畝。同時,2017年他充分徵求群眾意願,按照貧困戶每人5400元的到戶產業的標準,全村41戶148人實施了西門塔爾雜交母牛養殖項目。村裡種植的青飼草不僅可以自用,同時還能外銷形成產業鏈。「有了產業,村民就有了脫貧致富的希望。」郭定彧說。
家鄉的變化,村民看在眼裡。51歲的賀元壽是因學致貧,一下供兩個大學生對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有些吃力。想盡一切辦法,幫賀元壽一家渡難關!如今家門口既有種植的青飼草還有政府配發的牛,賀元壽的生活也蒸蒸日上了。
「去年年底,紅泉村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退出目標。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我的工作也就有了成效」。郭定彧說。
修建設施 村民生活不再難
在工作中,郭定彧常常思索:「山裡的村民最需要啥?」
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薄弱、交通出行受阻,這些都是造成紅泉村貧困的原因。郭定彧跟村「兩委」班子商量過後很快就決定:「要想富,先修路!」
「紅泉村其實是實行易地搬遷的,不少村民不願離開這片土地,他們就像是一粒種子紮根於此。沒辦法,我們就修路,去年投資410萬元新建硬化路7000平方米,實現水泥硬化路到村到戶。」郭定彧說。再接再厲,郭定彧又爭取改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項目資金,投入116.4萬元實施人飲工程升級改造項目等。
兩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紅泉村實施電網升級改造項目,全村3個自然村生產生活用電全部到戶;新建村級標準化衛生室100平米,診斷室、治療室、藥房;全村設有「農家書屋」1個,建成文體活動場所1處;配備音響設備、樂器、健身器材多套;安裝村莊亮化路燈267盞;興建便民橋10座……
紅泉村從一個破敗不堪的小村莊,變成一個洋溢著幸福笑聲的小村莊,村民們生活得怡然自得,郭定彧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紅泉村這片貧瘠的土地可以種出「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