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擱在前幾年,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有人說是存摺上的那點積蓄,有人說是好不容易買的車,有人說是老家的宅基地。
現在,想必所有人都會回答同一個答案:房子。
房子現在有多重要?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如今,我們的房產市值已經逼近了300萬億元,根據經濟學家梁中華的測算,居民六成以上的財富跟房地產有關,按申萬一級行業來劃分,23個行業中,有12個受房地產直接影響。
從2007年到2017年,M2(流通中貨幣)的均值增速為15%,同期房價上漲的幅度也趨近於這個速度,也就是說,人們把房產當成了金融投機品,而不是用來居住的消費品。
簡單總結一下:年均15%的漲幅(與M2相匹配),300萬億房產市值,6成以上的家庭財富。
有人會說,沒看到過去這麼多年每年M2增速是15%麼?現金怎麼還「保值」了?
要解釋這個疑問,我們還得看一組數據。
經濟學家姜超之前做過統計,在2007年,廣義貨幣總量是40萬億,而2018年,這個數字達到167萬億,翻了4倍。其實還不止,因為沒有算影子銀行。
10年前,銀行理財規模只有5000億,十年以後翻了60倍,達到30萬億,加上影子銀行以後,真實貨幣總量其實是從40萬億翻了5倍到200萬億,平均每年增速17%。
但是,從近兩年的數據可以看出,銀行理財、信託、券商資管等影子銀行的規模都開始下降。從商業銀行總資產來看,2018年同比增速僅為6.8%,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增幅,不到過去10年增速均值的零頭!
也就是說,過去10年當中的貨幣高增長,以後很難再出現了,我們要習慣低增速的時代,此時,現金因為具備更好的流動性,說「保值」並不為過。
數據顯示,居民部門一直在加槓桿,從2009年1季度至2019年1季度,槓桿率從18.96%上升到54.28%,上漲了35.3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漲3.5個百分點,而且2013年後還在加速。
國際上,一般把70%作為居民槓桿率的極限,現在近60%的住戶槓桿率,意味著購房者能夠透支的債務空間已經很小了。
當每個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月供,誰能擁有大量隨時可用來消費、上學、就醫、養老的現金,誰的生活質量就越高。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報道,南京一個只有十幾平米的「大棚房」,賣出了單價十幾萬的「天價」,之前北京一個門洞,幾平米的地方,也因為沾上了學區的光環,房價扶搖直上。
更有甚者,連五六線的小縣城,動不動就以「名校」為旗號,作為中介賣房的主要手段。
為什麼學區房在近幾年格外火熱?
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村人口進城,當地生源不足,農村中小學大量撤併,城市裡人口日漸增多,對國人來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是根深蒂固的理念,家長們寧可「吃糠咽菜」,也一定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環境,不論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也一定要為之一試。
這種堪稱「固執」的理念,非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淡,相反,在未來15年,會越來越深入人心。
這裡要澄清一下,筆者沒有任何慫恿買學區房和重金報輔導班之類的意思。
不同收入程度的人,有不同的應對之道。
筆者有個發小,父母都是工薪族,下崗之後,做的也是擺早餐攤的小本買賣,即便如此,記憶中每年他父親都要帶他坐火車去各個城市增廣見聞,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館,吃的是路邊攤,沒轍了就在火車站對付一宿。
我覺得,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我的朋友陽光、開朗、正直的源頭。
如果家裡有條件,買學區房,報五花八門的培訓班自然無可厚非,如果家庭條件緊張,就看家長是怎樣的想法了,日子唉聲嘆氣抱怨著也是過,把經歷放到孩子身上,多點陪伴,培養更高貴的品質,不見得需要多大的資金投入。
7月份的時候,曾經的首富馬雲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我們不能把孩子放在溫室里,甚至無菌室里,光給孩子知識是不夠的,我們要給到孩子的是健全的身心、足以滋養心靈的情趣、團隊協作的能力、能夠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力量」。
前兩年,馬雲曾說過「房價如蔥」的預測,雖然很多人對這個結論嗤之以鼻,但不得不承認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時隔2年之後,他的最新發言依然令人感到「醍醐灌頂」。
房子重要嗎?當然重要,可在有了一套自住房之後,還要為了面子、虛榮、升值等虛無縹緲的想法去囤房嗎?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年都會發一封年度信,內容最多的就是兒童的教育和健康。在一次和高曉松的談話中,比爾蓋茨談到,要在他和妻子去世後20年內,基金會的錢全部花掉,為人類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爾蓋茨在教育方面,歷來親力親為,不管再忙碌,也會安排時間為孩子們講睡前故事,幫助孩子複習功課,還會定期舉行家庭聚會。
他曾透露,他的育兒方法核心是「愛和邏輯」。愛和邏輯教育模式強調不要依賴物質獎勵,而是要表達無條件的愛,讚美孩子本身,而非他們的成就或失敗(例如考試分數)。
馬雲和比爾蓋茨當然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一點,假如你只有一個孩子,假如你的家庭已經有了一套自住房,小有積蓄,有車代步,這個時候,讓孩子得到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遠比送他一套鋼筋水泥更務實。
畢竟,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是否還在這個城市生活,不知道他是否會按你規劃的這條路去走,囤房的未來不可預知,現金以後是否縮水,這些都是無法掌控的,只有「教育」,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