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越高的人,幸福感越強嗎?九張圖帶你了解IQ的真相

2020-06-04     造就

原標題:IQ越高的人,幸福感越強嗎?九張圖帶你了解IQ的真相

誰都不願被一個數字所定義。但你的很多方面或許都體現在一個數字當中,不論你知道與否——它就是IQ,即智商。(近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向《福布斯》雜誌吹噓:要是和國務卿蒂勒森比智商,他必「勝」無疑。)

IQ常被詬病「過時」、「具有誤導性」,或是不如人格特質來得重要。但愛丁堡大學智力研究人員斯圖爾特·里奇(Stuart Ritchie)指出,大量數據表明,智商是預測個人壽命、健康與成就的最佳指標之一。這些結果在心理學界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複製。

在新書《智商:你所要知道的一切》(Intelligence: All that Matters)中,里奇頗具說服力地指出,智商不一定是你的極限,但確實決定了你的起點。而有些人就是贏在起跑線上的。

以下九點有助於解釋IQ,以及IQ為何那麼重要。

1)多數人的智商水平均為中等

有關智商,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它是一項綜合分數,由推理、記憶、知識獲取和思維速度等多項測驗的結果構成。所得總分與其他人的成績相對照。最中間的分數被設定為100。

一項完整的IQ測驗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通常在1個多小時,還要有受過專門培訓的人員進行監考。有些測試部分還要單獨限時。網絡上那些免費的IQ測驗都不正規。

和其他因人而異的個人特徵(如身高)一樣,IQ的分布也是一條鐘形曲線。

你認識的人中,可能大多數都處在中等水平,只有少數幾個聰明絕頂。IQ在130以上的人僅占2.2%。

有意思的是,只要一項測驗成績好,那麼,你各項測驗的成績都不會差。比如,某些IQ測驗會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關掉某盞閃爍的燈」,而你在這個項目中的表現與你在言語推理、空間推理測驗中的成績是相關的。

心理學家將這種分數的重疊稱為G因素,字母「G」代表共同智能。

「其中有一個經典結果,也是心理學領域複製最多的結果,即在完成不同的思維任務時,若你其中一項成績優秀,那你其餘各項的成績也會同樣出色。」里奇表示。

至於共同智能存在於人腦哪個部位,或以何種形式存在,我們並不瞭然。但不論從何而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都切實存在,憑藉這一因素,我們能預測一個人一生的境況——收入的高低、工作表現的優劣,以及最讓人脊背發涼的一點——是否短命。

2)高智商可以延年益壽

這一點就有些令人不適了:根據研究,高智商人群較一般人更為健康,壽命也更長。下圖展示了一項針對100萬名瑞典男性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智商最低群組的死亡風險是智商最高群組的三倍。

IQ與死亡風險。在由近100萬名瑞典男性構成的樣本中,在接受IQ測驗20年後,智商較低人群的死亡風險(包含一切死因)遠高於智商較高人群。將智商最高群組(第9組)的死亡風險設為1.0,其他群組的相對風險一目了然。智商最低群組的死亡風險是智商最高群組的三倍以上。

這一結果涉及多個相互關聯的因素。其一,高智商人群往往比低智商人群更會掙錢。而財富可以幫助人們維持體重、保證營養,並獲取優質醫療資源。

另一種可能是,高智商人士更懂得如何避免事故與不幸。甚至有證據表明,高智商人士死於交通事故的機率相對較低。

3)IQ與事業和財富相關,但不一定和幸福感相關

智商與事業成功也呈現出正相關關係。一般而言,高智商人群的工作表現更好,收入也更高。

但這些相關性並不是很強。

若用[-1,1]這一區間來表示相關性的正負與強弱,那麼相關性為1時,若變量A(如智商)遞增,則變量B(如財富)必然增加特定數值。

但生活可沒有這般理想化。上述很多相關性都不足0.5,也就是說,個人差異還是占據很大比重的。因此,工作一塌糊塗的聰明人並非沒有,只是相對少見而已。

IQ與各類工作表現的相關性

財富、健康、長壽——高智商伴隨的好處如此之多,你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聰明人應該也很幸福。不見得。

「通常,智商與幸福感呈正相關關係,但相關性不是很強(有時甚至弱到不具備任何統計學意義)。」里奇說。

另外,雖然個性特質也能預測人生境況,但一般而言,IQ與個性特質的關係並不是很大。在五大個性特質中,只有「經驗開放性」這一項與IQ呈現出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頭腦聰明的人會去經歷更多事情,進行更多思考,他們也喜歡思考 。」里奇說。

(在預測人生境況時,IQ通常比個性特質更為可靠: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在16歲以下的學生中,4%的分數差異可以歸因於個性特質,而25%可以歸因於IQ,有的研究中IQ甚至占據了更高的比例。)

4)三歲看老

研究發現,小時候就聰明的,到老依然是聰明人。

在蘇格蘭,研究人員找到11歲時接受過智商測驗的老人,讓他們在90歲時再次接受測驗。

人一生中的智力穩定性。圖為同一個人在11歲和90歲時接受的同一份IQ測驗的成績。每個點代表一個人。灰線代表相關度R=0.54。

儘管總體而言,智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小時候聰明的人,到老了可能依然聰明。

5)智力在25-30歲達到巔峰,之後逐漸下滑

筆者今年26歲,此生最聰明可能也莫過於現在了。

25歲往後,你的「晶體智力」(知識積累)開始停滯不前,「流體智力」(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開始下滑,思維敏捷度更是急劇下降。

認知能力隨年齡增長的變化情況。該研究對不同年齡段的6000多人進行了測驗。(不涉及同一個人的不同年齡段。)「流體智力」(虛線)的降幅比「晶體智力「(實線)更陡。反應速度(點線)更是急劇下降。

里奇表示,理解這些與年齡相關的智力下滑現象,是研究IQ生物學的最重要動機之一。

「如果我們知道哪些基因與智力相關,並知道這些基因與認知能力減退有關,我們就可以預測哪些人的認知能力會減退得最為嚴重,然後將醫療資源分配給他們。」他說。

6)大約一半的IQ差異狀況可歸因於遺傳

有研究對同卵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比對,發現IQ差異中,有一半來自遺傳因素。

但奇怪的是,研究對象年齡越大,IQ與遺傳的相關性也就越強。

針對11000對雙胞胎的研究顯示,從兒童時期(9歲)到少年時期(12歲),再到青年時期(17歲),智力的遺傳性日趨顯著。

也就是說,在雙胞胎小時候,其智力受基因的影響似乎較小;及至成年,這種影響就會變大。至於為何,原因並不完全清楚。

智力研究人員羅伯特·普洛明(Robert Plomin)和伊恩·迪里(Ian Deary)表示,這有可能是由於「基因放大」作用,即「兒童會選擇、修正並創造與其遺傳傾向相關聯的環境,在此過程中,基因的細微差別會被放大」,他們在2015年的一份文獻綜述中如是寫道。

打個比方:具有「聰明」遺傳傾向的孩子可能想花更多時間泡圖書館。但實際生活中,6歲小孩無法自己去圖書館,16歲的青少年就可以。

換言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環境的控制力日益增強。我們創造的這些環境可以「放大」基因的潛力。

7)基因並非影響智商的唯一因素

你的IQ並不是全由基因說了算。約有一半的IQ差異狀況可以歸因於環境因素。你所獲取的營養、接受的教育、享受的醫療……這些似乎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總體而言,對於決定IQ的環境因素,我們的理解仍相對欠缺。

「環境因素很難確定。」里奇說。「人們的生活紛繁複雜,其所處的環境也很複雜。對某個人而言,影響其智商的環境因素完全有可能是隨機的。」

8)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人們的IQ均值似乎每十年都會上升2-3點。這種現象被稱為「弗林效應」,它很有可能是兒童營養、醫療與教育改善的結果。(里奇在書中分析稱,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愈加強調知識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從而鼓勵了測驗中所涉及的抽象思維IQ的開發。)

美國人智商測驗分數在50年內的上升趨勢

9)發展中國家的IQ上升速度更快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IQ提升速度是最快的,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兒童營養與醫療的改善。

弗林效應。研究人員利用全球範圍內734項使用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的研究,作了一項綜合性研究。他們發現,發展中國家的IQ分數提升(虛線)快於已開發國家(實線)。這裡的測驗並非完整的IQ測驗,因此平均分不是100。

有證據表明,在已開發國家,弗林效應可能正在減弱。「這也許是因為,那些已知能提升IQ的簡便方法(比如標準化的教育,以及營養),效果已經顯現完畢。」里奇說。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高智商人士並非樣樣在行。比如有研究表明,相比於一般人,他們可能更需要眼鏡來矯正近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PSEfnIBnkjnB-0zdz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