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句】即「對聯」中的「對」,是彼此成對而沒有統一中心的上下兩句。一般有出句和應句,多由兩人以上互響應對完成。如:張之洞,陶然亭。
二、【聯語】在對句的根蒂根基上有統一的中心和正題的上下兩句,一般由一人獨自完成,多自力弔掛出來。如:水清魚讀月,花靜鳥談天。
三、【對聯】是對句和聯語的合稱,是由兩串等長、成文和互相對於仗的漢字序列構成的自力體裁,它以對偶句為基本情勢,講求聲韻,格式自由的自力的文學藝術,它萌生於非官方的具對偶特點的對句,爾後孕育於詩歌、駢賦,最後脫體於律詩成為對自力的對聯。它具有民俗性、文學性、藝術性和實用性。它既自力於與詩、詞、曲、賦、散文、謎兒、俚語等各種文字藝術表現情勢之外,但又能包容這些藝術情勢的拿手。因已經往對聯常題寫在楹柱上,所以也稱楹聯。
四、【對聯的汗青】目前以為,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然後,鼎盛於詩、詞一天比一天衰落的清朝,直到現在仍被廣泛地施用。從汗青朝代來講,對聯的萌芽階段:從漢晉到唐;發展階段:從五代到元;繁盛階段:明清兩代。
五、【桃符】據傳,古代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音「圖」)、鬱壘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山君。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華夏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兒,弔掛在門兩旁,為驅避鬼怪。到五代時,桃木板上的神像就嬗變為書寫文字的對聯。
六、【對聯與文字】漢族語言差別於其它少數民族語,其它少數民族語往往很難做出文字上的兩兩相對於和情勢工整協調的對聯。漢語文字字形方正,布局柔美,音節分明,聲調勻稱。是以,漢字便於形成對句,合適創尷尬刁難聯。漢字的特點使對聯成為漢語言文學所獨具的一種藝術情勢,各種拼音文字都不成能孕育發生對聯。
七、【副】對聯以副計量,上下聯(全聯)合稱「一副對聯」。
八、【言】詩體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數計較,如五言、七言……對聯則以上聯兒(或下聯)的字數計較,如「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為四言;「春風放開膽量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為七言。長句,尤其是長聯,一般稱字,而豈論言,如昆明大不雅樓長聯稱百八十字聯,而不稱九十言聯。
九、【字】一副對聯的字數為全聯文字數量的全體。如:「願聞己過;求通民情」為八字;「春風放開膽量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為十四字;昆明大不雅樓長聯為一百八十字。
十、【對聯的標點】文章中引用對聯一般在上聯兒收尾處用標點符號。一般而言,單句聯聯尾用分號為宜;中長聯,聯中已經用了分號、句號,上聯兒尾用句號為宜;至於某些抒發特殊語氣的標點符號,可施用疑難號或齰舌號等。對聯中一般不施用括號、引號、省略號、破折號、書名號等標點符號。對聯貼在牆上或門的雙側不消標點符號。
十一、【上聯兒】對聯的前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構成,昔人稱先為上,故先書的部分為上聯兒。上聯兒又稱出句、上支、上比、對公、仇家……。
十二、【下聯】對聯的後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構成,昔人稱後為下,故後書的部分為下聯。下聯又稱對句、下支、下比、對母、對尾……。
十三、【橫批】是指掛貼於一副對聯上頭的橫批(橫披、橫額),一般僅用於少量有此須要的對聯。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含有揭示、品題之意,指的是對整副對聯的正題內容起增補、歸納綜合、提高的作用。是以,橫批該當與正題內容相關,該當尤其精鍊(實踐中多以四字為格),也該當考慮平聲和仄聲交替。橫批的字詞和內容還應避免與上下聯簡單地重複。橫批該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該當是弄巧成拙。「橫批」之「虛額」:不直書地名,或用典,或擬景,更具文采的橫額,如南昌滕王閣的「仙人舊館」,《紅樓夢》中的「有鳳來儀」、「杏簾在望」;「橫批」之「實額」:直書該處地名、店名的橫額,如「黃鶴樓」、「同仁堂」。
十四、【對聯的書寫與張貼】對聯(上下聯)的書寫格式,可以橫寫,也能夠豎寫,在實用中通常為豎寫。豎寫時,要是分成數行,則應注重上聯兒要由右而左書寫,下聯要由左而右書寫。上端要平齊,下端最內行(即最末行)應較短。使全聯成為繁體的「門」字形。而在在張貼、弔掛、雕刻對聯時,上聯兒在右面,下聯在左邊(此時擺布,應以面臨對聯所貼處來確定)。
十五、【短聯】一般指上下聯單邊字數四周跟別地方九字的聯語。
十六、【中聯】一般指上下聯單邊字數在九至二十之間的聯語。
十七、【長聯】一般指上下聯單邊字數各達二十字或以上的聯語。
十八、【句腳】每一分句的尾字稱之為句腳,在單句聯中,句腳即是聯腳。
十九、【聯腳】整幅聯的尾字稱這為聯腳。
二十、【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良的文字描繪時代配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獨有的文學情勢。五代時,蜀後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有非常確實記錄的最早的一副春聯。明朝時,「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例:春回大地,福滿人間。
二十一、【通用聯】適用於較大的規模的對聯,叫通用聯。如: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此類勵志聯應用規模較廣。
二十二、【專用聯】僅用於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別指定對象的對聯。如:鐵漢三杯軟腳;金剛一盞搖頭。此聯僅適用於酒館。
二十三、【網絡對聯】就是以傳統對聯常識為依託,以現代虛擬網絡東西為交流手眼的對聯。
【應對部分】
二十四、【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對仗又稱對偶、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和詞組放在相對於應的位置上使之呈現彼此襯映的狀況,使語句更具氣韻,增加詞和詞組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於。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緊密親密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自己應該也是一種駢偶。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起首是上下兩句平聲和仄聲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於的句子句型應該不異,句法布局要一致,如主謂布局對主謂布局,偏正布局對偏正布局,述補布局對述補布局等。有的對仗的句式布局不絕對是不異,但要求字面兒要相對於。再次,要求詞和詞組隸屬的詞類(辭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和詞組的「詞彙意義「也要不異。如同是名詞,它們隸屬的詞意規模要不異,如天文、地理、宮室、衣飾、器物、動物、植物、RT、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規模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呈現各種差別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臨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對聯的對仗有許多種,寬對為主基調,工對為尋求方針。
二十五、【字數相等】上聯兒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別離相等。
二十六、【辭性至關】指上下聯同一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不異或附近辭性。
二十七、【布局相等】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布局(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布局)該當儘可能不異,也即主謂布局對主謂布局、動賓布局對動賓布局等。主謂:面熟;平列:聲響;偏正:鐵路;動賓:將領;述補:鼓足。
二十八、【節拍響應】對聯語句中停頓之處必須一致。如:風和/日麗;人傑/地靈。
二十九、【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聯意)該當關聯,要是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物質,兩者不克不及輝映、貫通、呼應,則不克不及算一幅及格的對聯,甚至不克不及算尷尬刁難聯。比如「一勞永逸永生樂,萬象回春大地新」,此聯在平聲和仄聲、辭性方面基本對稱,但上下聯內容彼此孤立,不克不及配合抒發1個完備的正題。
三十、【工對】又稱嚴對,是嚴格、工整的對仗。工對的對仗要求七要素:字數相等、詞類至關、布局響應、節拍不異、平聲和仄聲相諧、意義相關,文字相異。在一副對聯中,只要多數碼對得工整(多數的概念是75%,即7個字至少有5個是工的,就是工對;7個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對),就是工對。工對是對聯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孕育發生一種整齊調和的美。如杜甫《七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色的鷺上彼蒼。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三十一、【寬對】是與工對相對於而言,就是對仗上放寬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布局基本一致,平聲和仄聲大要相對於,辭性大致至關即可,但內容仍然相關。寬對,往往只需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就可以了。古今楹聯作品,以寬對為主,因為刻意求工,往往因詞害意,步入情勢主義。如黃魯直《答龍門生員見寄》詩第二聯: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
三十二、【自對】就是當句對,又叫「邊對」,即於一句中自成對偶。如:甘雨成應時好雪;百嶺見千嬌。
三十三、【借對】就是在用某個詞和詞組的甲義的同時,又借它的乙義來與另1個詞和詞組相對於。如:紅白相兼,醉後怎分南邊和北邊;春荒,貧來盡賣東西。下聯中「東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時,借其表方位意思來與上聯兒的「南邊和北邊」相對於。
三十四、【失對】上下聯全體或部分完全不合合適對仗規則的,即為「失對」。全聯完全失對者,天然不總算對聯,而部分失對者,則稱之為「病聯」。古今聯壇,「失對」與「病聯」可以說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聯中也其實不稀有。如佚名題烏江項王祠聯:「司馬遷本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臨祠大哭,直到現在草木有餘悲」。聯中「本紀一篇」與「臨祠大哭」,全分歧錯誤仗,是典型的「失對」。
三十五、【正對】亦稱同類對,指上下聯的內容基本不異,互為關聯,互為增補。正對,上下聯是寫1個物質的兩個側面,雖則內容附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聯同義或基本同義。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噴鼻自苦寒來。
三十六、【反對】指上下聯的內容相反的對仗,它們從相反的角度去闡述1個正題,兩相對於照,對比鮮明,相反相成。如:滿招損,謙受益。
三十七、【串對】也叫流水對,是對聯中1個意思分成兩句來抒發的對仗,出句對句是1個群體,缺一不成。出句與對句在語法上一脈相承,互相不克不及離開,更不克不及顛倒,猶如順流而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三十八、【無情對】又名羊角對,是晚清士大夫中的一種文字遊戲。指上下聯情勢上(字面兒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其實不相關,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徵是要求字面兒臨仗愈工整愈好,兩邊對的內容越隔得遠越好。如:三星Brandy,5月黃梅天。無情對首要有三個要端:一是逐字相對於;二是上下必備極強的歧義效果,以能讓人會意一笑或擊節稱賞為標準;三是大量接納借對法。
三十九、【作聯基本法則】歸納綜合為「工、穩、貼、切、新、奇」六字。
四十、【工】即布局和對仗工整。一副對聯,應做到字數相等,辭性不異,平聲和仄聲相諧,句式相仿。工整,是寫對聯最基本的要求。工,還有「精良凝練」的意思。以有限的數碼,抒發無限的、豐富的思惟、感情和意象,在構思、布局、用字、遣辭、造句等方面,達到精良和凝練。
四十一、【穩】即要求上下聯強弱至關,布局不變。其一要「形穩」。選擇句式時,多將短句置於前,長句置於後。比如,十言聯中,四六句式為主;十一言聯中,四七句式為主;十二言聯中,五七句式為主;十八言聯,六五七句式為主。其二要「音穩」。「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順的音韻效果。仄是「不平」,借使倘使全聯以仄字收,就不克不及平順。其三要「義穩」。穩的內涵涵義,首要表現在強弱上。所謂強弱,即上下聯言事規模巨細的相對於,思惟深淺的相對於,抽象與具象的相對於,感情顏色深淺的相對於。一般環境為,上下聯的強弱至關。其四要「人穩」。即「工夫在聯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惟的成熟和不變。
四十二、【貼】即上下聯要求接洽天然,意象和主旨統一。要是立意不妥,則主旨欠佳;抒情不妥,則表態失度;措詞不妥,則舉止無方;用字不妥,則形貌多疵。春聯、壽聯、輓聯,分「通用」和「專用」兩類,通用聯雖「放之四海而皆準」,卻沒有個性,不「切」,因而,不該成為創作的首要路子,倒是專用聯應予鼎力大舉提倡。
四十三、【切】指撰聯時上下聯內容完全符合客不雅究竟、徵象,緊扣正題,旨意和作用表現出明確的獨特性,難於引申移作它處施用。
四十四、【新】就是新鮮別致,有獨創性,不因循保守,達到「標新領異」的地步。對聯的語言,應該清新、典雅、天然,是新鮮生動。舊的陳詞濫調,應該拋棄,新的標語口號,要杜絕。例:雖雲毫末武藝,卻是頂上工夫(理髮店聯,構思新穎,雙關巧妙)。
四十五、【奇】就是構思奇特,語言奇巧,使人擊節稱賞。這樣的對聯給人印象頗深,往往過眼不忘。例:三強韓趙魏,九章勾股弦(華羅庚自作巧聯,結合時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換數碼引領,言之有實,構思至關新奇,不成多得)。
四十六、【詩鐘】是清朝中期以來文化人娛樂勾當的一種。它是在限制的短權時間內,限制的特殊前提下,創作七言對句的一種文字遊戲性質的勾當。詩鐘叫法來源是:在出題往後,把點燃的噴鼻橫放著,噴鼻根上系根線,線頭墜個銅錢,下面再放個盤子,噴鼻著到那裡,把線燒斷,銅錢落在盤子裡,發出鐘鳴一般的聲響說明時間已經到,必須交卷,是以稱為「詩鐘」。詩鐘的創作,一般採納出題、答卷、評定、發獎等一連串的方式,以會議情勢舉行。此種會議稱為「吟社」、「詩鐘社」、「折枝社」等,簡稱「社」。
四十七、【詩鐘格】詩鐘限制前提方式甚多。總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稱為「格」。都用一副七言對偶句構成。嵌字的,稱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為「合詠格」、「分詠格」兩種方式。
四十八、【詩鐘嵌字格】是詩鐘里最常用來出題的一大類。指出題者指定幾字,並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種對聯方式。所嵌的字稱為「眼字」,簡稱為「眼」。
四十九、【詩鐘合詠格】行將題意表現於鍾聯中,以不犯題字為原則。例:「花落知幾多,合詠,不犯題字:淒涼牆外飄難數;狼藉階前掃幾回」。
五十、【詩鐘分詠格】上下聯別離詠出不相干的兩個物質,逐字逐詞對仗工整,通過聯意從某一點上把兩件物質關聯起來。例:近視,楊貴妃,分詠:面前但覺乾坤小,掌上猶嫌體態肥。
五十一、【絕對】又稱為片玉。對聯中所謂的「絕對」一般有雙重意思:一、指對聯的技法、用詞之高妙達到空前絕後,甚人嘆絕。二、因聯句奇巧、新穎、難度大而永劫間無人對出的出句,常被稱為絕對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紗,個個孔明逐個亮(諧音嵌入複姓人名:諸葛亮,字孔明。)
五十二、【合壁】或稱「雙壁」,指將「片玉」之聯對上。
五十三、【重複用字規則】要是上聯兒(或出句)重複施用某個字時,下聯(或對句)必須在不異位置重複施用另外1個字。例:春風吹來春景象形象,好曲奏出好風景(上聯兒重複「春」,下聯在不異位置重複「好」)。
五十四、【疊字、連珠】重複用字。例:風風雨雨為群眾終身奮鬥,山山川水留萍蹤風采長存(「風、雨,山、水」稱之為疊字或連珠)。
五十五、【意節】指詞和詞組的意義單元。如:天地/低昂/龍虎/氣,雌雄/爭戰/帝王/才。(各意節用斜線隔開)
五十六、【意象】簡而言之,意象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空間;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不雅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惟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領會藝術品的美特徵,能使讀者孕育發生想像和遐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惟情感上受到傳染。意象也稱境界,是中國獨占的1個詩學和睦美滿學專門用語。
五十七、【句眼】指一句詩、詞、曲、賦、聯中的最精當的,起到畫龍點睛,盤活意象的字。
五十八、【領字】對聯長句,尤其長聯長句頂用以引領下文的字詞,一般可以點斷,字數在一至三之間;原為從詞曲中施用的。如:此處有清風朗月,其人如勁柏蒼松。(按古韻,柏,入聲)「此處有」和「其人如」即為領字。
五十九、【四調】漢語拼音四個條理的聲調讀法,有「古韻」與「今聲」兩種分法,四調與平聲和仄聲關係緊密親密,平聲和仄聲包孕了四調。
六十、【今音】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即現代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又作第一、二、三、四調)四個聲調讀法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調和輕聲。
六十一、【今律】今律劃定:長音為平,短音為仄。「陰平、陽平」兩聲為平聲;「上聲、去聲」兩聲為仄聲。
六十二、【古韻】《平水韻部》歸納列表的古代漢語拼音,分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個聲調讀法。此中,「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
六十三、【平水韻】唐朝官方頒發的歸類的漢字拼音。後世的詩、詞、曲、聯多依照此中歸類的拼音來區別平聲和仄聲。
六十四、【用韻規則】施用古聲一般要求註明,古聲、今聲不克不及在一幅聯作中混用。
六十五、【平聲和仄聲】昔人做詩區別漢語聲調的一種專門用語。仄通「側」,即不平之意,平聲和仄聲之分即漢字聲調讀法的兩大分類,圓緩平和的拼音為「平聲」;短促有力的拼音為「仄」。一聯之內,不克不及只用平聲或仄聲字,該當有紀律地交替施用。古音平聲和仄聲:此中將「平」(包孕上平和下平)歸劃為平聲調,「上、去、入」三聲全數劃分為仄聲調;今音平聲和仄聲:「陰平、陽平」俱歸劃為平聲調,「上聲、去聲」俱歸劃為仄聲調。
六十六、【平聲和仄聲交替】是指在一聯內,不克不及只用平聲或只用仄聲的字,該當有紀律地交錯施用。
六十七、【平聲和仄聲對立】是指上下聯之間不異位置上的字,平聲和仄聲該當是相反的。即上聯兒是仄聲的,下聯就該當是平聲;上聯兒是平聲的,下聯就該當是仄聲。除了在規則容許的規模內的變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該違違。
六十八、【對聯句腳平聲和仄聲規則】對聯句腳對馬蹄韻的運用,有正格與變格之分。句腳平聲和仄聲完全符合馬蹄韻的要求者,為正格。每邊兩句的,其正格是「平聲和仄聲,仄平」;每邊三句的,其正格是「平平聲和仄聲,仄仄平」;每邊四句的,其正格是「仄平平聲和仄聲,平聲和仄聲仄平」。四句以上的長聯,不管仄起(指首句句腳為仄聲字)照舊平起(指首句句腳為平聲字),若為雙數句正格,則除首尾為單仄或單平而外,中間的句腳皆連結連珠;若為單數句正格,則除末句為單仄或單平而外,其前的句腳皆連結連珠。每邊尾二句句腳的平聲和仄聲不是單仄或者單平,又未從根本上違違「仄頂仄,平頂平」的規矩的,為變格。每邊兩句的,其變格是「仄仄,平平」;每邊三句的,其正格是「平聲和仄聲仄,仄平平」;每邊四句的,其正格是「平平聲和仄聲仄,仄仄平平」。既分歧正格又分歧變格者,謂之破律。不管是短聯照舊長聯,上聯兒最後一句的句腳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句的句腳必須是平聲。
六十九、【對聯句中平聲和仄聲規則】同一聯句中,每兩個或三個字就互換平聲和仄聲。上下聯之間的同一名置,平聲和仄聲要相反。
一言聯:仄,平。
二言聯:(第1個字可以豈論):仄仄,平平。
三言聯:(兩種,第1個字可以豈論):平平聲和仄聲,仄仄平;平聲和仄聲仄,仄平平。
四言聯:(兩種,一、三豈論,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平平聲和仄聲仄,仄仄平平。
五言聯:(兩種,平聲和仄聲要求是在遵守對聯「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一、三豈論,二、四分明):平平平聲和仄聲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聲和仄聲,平平聲和仄聲仄平。
六言聯:(平聲和仄聲要求是在遵守對聯「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一、三、五豈論,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聲和仄聲仄,平平聲和仄聲仄平平。
七言聯:(兩種,平聲和仄聲要求是在遵守對聯「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一、三、五豈論,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平聲和仄聲仄,平平聲和仄聲仄仄平平;平平聲和仄聲仄平平聲和仄聲,仄仄平平聲和仄聲仄平。
八言聯:八言聯以上的句子,按節拍停頓將其分為幾節,每節就按幾言聯的平聲和仄聲規則處理。
七十、【出律】當出句為標準音律,對句也必須施用標準音律。無論對句哪個位置的平聲和仄聲發生錯誤,都是出律。
七十一、【拗】唐朝律詩凡分歧平聲和仄聲格式的字,稱為「拗」。就是說,按標準句式,這個字該用平聲的,你用了仄聲,此之為「拗」。
七十二、【拗救】就是對中古律詩中的拗句(即平聲和仄聲的運用不合合適一般的劃定的句子)按照絕對是的方式加以補救,即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上把另1個該用仄聲字的易為平聲字或相反,使平、仄聲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復均衡狀況。這一「拗」一「救」,合起來便稱為「拗救」。按標準句式,這個字該用平聲的,你用了仄聲,那末在本句或對句響應的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字,這就「救」過來了,這叫仄拗平救。若是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那就在本句或者對句的響應的該用平聲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叫平拗仄救。拗救基本方法有兩種: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對句相救。
七十三、【音步位】就是每1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全般音步性質的重點聲。兩字為一頓叫雙音步,一字為一頓叫單音步。頓是音節單元。對聯中要求在音步位上平聲和仄聲相對於。
七十四、【馬蹄韻】也稱 「馬蹄格」,是漢語「仄頂仄,平頂平,」即「平平聲和仄聲仄平平」這樣平聲和仄聲兩兩交替交替的規則。因其平聲和仄聲格式如馬之行步,後腳總是踏著前腳腳印走,每1個腳印都要踏兩次,而被教育界形象稱為「馬蹄律」。 「馬蹄韻」是對聯平聲和仄聲運用的基本規則。
七十五、【正格】尚無絕對定義,大致可用二點說明(專指聯格):
A、嚴格要求用字的平聲和仄聲合符格律,對仗工整協調,上下聯響應詞句成對;
B、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聲和仄聲不不異者。聲律方面正格取B定義。
七十六、【變格】尚無絕對定義,可分三點說明(專指聯格):
A、不外分誇大平聲和仄聲、工仗的楹聯;
B、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聲和仄聲不異者;
C、無情對、當句對等等一般視為變格。聲律方面變格取B定義。
七十七、【「一三五豈論,二四六分明」規則】此規則的要端在於:只注重雙音節詞組第二個字的平聲和仄聲交替(第1個字則可以靈活處理)。此規則一般應用於以「兩平」或「兩仄」開始的格式中,且單言句不計較最後一字。具體說(上聯兒)在遵守對聯「禁忌」的根蒂根基上:三言句「一豈論」(平聲和仄聲),四言、五言句「一三豈論」(平仄、仄平聲和仄聲),六言、七言句「一三五豈論」(仄平仄、平仄平聲和仄聲),八言、九言以上凡是按拆分成兩句以上的多句聯另論。
七十八、【對聯用律三原則】一、上仄下平(上聯兒的尾字以仄音結尾,下聯的尾字以平音收尾);二、馬蹄韻的正格與變格(平平聲和仄聲仄兩兩交替,上聯兒第一字可單平或單仄);三、格律詩的音律遵守六禁忌(見對聯六禁忌)。
七十九、【上重下輕】對聯是對稱性體裁,上下聯要連結均衡,或下聯略強於上聯兒,作聯絕對是要忌上聯兒氣盛,下聯弱,造成頭重腳輕、有頭無尾的弊端。如:萬仞驚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八十、【亂腳】對聯上聯兒要求仄聲收尾,下聯要求平聲收尾。聯末平對平或仄對仄,為亂腳。如:清風入座吟新詩;明月敲窗敘舊情。「詩」和「情」同為平聲。
八十一、【三平尾】指下聯最末三個字,不成以都是平聲,也叫三平調。如:有筆墨詩書作伴兒,與棋牌酒煙無緣。
八十二、【三仄尾】指上聯兒最末三個字,不成以都是仄聲。如:依法修行可入道。
八十三、【孤平】一般來講,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聯除句腳是平聲外,全句只有1個平聲字的,叫犯孤平句。如:萬事俱如意。(破讀)
八十四、【孤仄】一句中只有1個仄聲字,叫孤仄。如:菩提當下圓成。(下字)
八十五、【粘律】上下聯二、四、六雙數位平聲和仄聲不異。
八十六、【失對】上下聯重點字平聲和仄聲要相對於,否則為失對。如:用兵計謀終須建新國;奮起還要讀良書。「略」和「起」同為仄,失對。
八十七、【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聲和仄聲必須交替施用,否則為失替。如:奮起還要讀良書。因「起」與二四位字同仄,是為失替。
八十八、【重字】分為幾點說明:
A、同位重字:指同1個字在上下聯同1個位置相對於。例:法界,世界。
B、異位重字:指同1個字呈現在上下聯差別的位置。例:陶匠摶泥,掌中不雅果;樵夫不雅弈,夢裡入槐。
C、異位互重:作為一種成聯伎倆,比較特殊,容許適當施用。例:萬法同心專心,空不異色;同心專心萬法,色即是空。
D、虛字眼兒相重:受賦體駢體文章的影響,對聯容許適當虛字眼兒(之乎者也等)相重 。例:武士三千,直掃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堯和舜之天。
八十九、【合掌】如兩個手掌重拼湊,指上下聯中內容辭性相通,平聲和仄聲相通,意義相通,概念相通。判斷1個對聯合掌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所用詞和詞組相似、所寫物質不異;二、上下聯意思不異,意象空間疊合。例:漫空展翅,廣宇翔雲。
九十、【上下聯無關】上下聯意思不統一,各表其意,風馬牛不相及。如:春風自得;寒露浸心。
圖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