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劍客紛紛調整架構,「精兵簡政」真的適合日系車企嗎?

2020-03-06     汽車頭條

精兵簡政、降低成本,是全球車企不約而同採取的舉措,日系車企也不例外。

半個月來,日系三劍客相繼表示要進行企業內部組織架構的調整,以適應接下來全球汽車行業的變革。

2月20日,本田最先調整指令,自今年4月起,將施行新事業運營體制,由原來的各領域保持相對獨立的協調運營體制改為綜合各領域的一體化運營體制。

3月3日,豐田發布公告稱,今年4月起,豐田將取消執行副總裁( EVP)一職,統一為執行董事。

日產方面,有消息稱,日產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0%,達到1.25萬人,於2023年3月31日前完成。日產汽車CEO內田誠近日也表示,今年5月份將出台詳細的中期業務重組計劃,其中包括對產品線的精簡。

銷量堅挺為何也要步裁員後塵?

從國內銷量來看,儘管新車需求增長出現放緩,但日系車企銷量一直十分堅挺。即便是寒冬來襲的2019年,日系車企在華的新車銷量依舊實現了增長,豐田和本田新車銷量創歷史新高,日產銷量雖下滑1.1%,但降幅遠低於其他車企。整個日系品牌較2018年增長約4%,首次突破500萬輛,甚至逼近2019年日本的新車市場規模。不得不說,日系車企應該是當下最有恃無恐的,為何也要「隨波逐流」進行調整重組、甚至裁員呢?

說到調整和裁員的原因,要從當下這場裁員風波最早發生的美系車企說起。

早在2018年底,通用、福特和菲亞特克萊斯勒就相繼表示裁員。福特關閉有著52年歷史的巴西聖貝納多工廠,裁員近2800人,並且還在繼續;菲亞特克萊斯勒的米拉菲奧里工廠解僱了3245名員工,要知道這個工廠原本的員工數量才不到5000;通用原計劃在2019年結束前裁掉15%的員工,其中包括25%的高管比例,但是由於工人罷工、工會幹涉也沒有下文。

美系裁員尚未落定,歐洲車企的裁員也開始起來。據汽車頭條APP不完全統計,戴姆勒、奔馳、寶馬、大眾等企業僅在2019年宣布的計劃裁員數量就超10萬人。

對於裁員原因,各大車企掌門人表示是全球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結果。通用CEO瑪麗·巴拉表示,汽車行業出現了變革,通用公司將會在未來把重心和投資放在新能源汽車的製造上。

然而,與這些品牌「ALL IN」般的激進電動化戰略不同,日系車企向來對電動化有些保守,甚至給人退避三舍的感覺,不僅繼續加碼混動技術的研發,還在氫燃料電池上死磕。日系品牌中電動化最為迅速的日產除了聆風車型外,其他電動化相關的動作並不明顯。

由此看來,日系品牌進行調整的原因並不是為了主攻電動化轉型,更多的目的則是單純的降低成本。

什麼才是降成本正確姿勢?

日系三劍客亟需降成本的原因從財報中也可以初見端倪。根據本田近期公布的財報數據,在前三財季(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本田營業利潤為6392億日元,同比下滑6.5%;稅前利潤為7861億日元,同比下滑9.4%。同樣的,豐田的利潤也下滑明顯,第三財季(2019年10月1日-2019年12月31人)營業利潤同比下滑3.2%至6544億日元,凈利潤同比下滑3.3%至7.54萬億日元。

日產利潤下降更為嚴重,前三財季(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日產的經營利潤同比下滑了82.7%;經營利潤率從上一財年同期的3.7%下降至0.7%。

日產汽車CEO內田誠曾表示,如果公司的財務狀況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那麼日產汽車或將進行更為深入的成本削減計劃。

面對利潤率的下滑,增收降本刻不容緩。在車市寒冬的當下,銷量提升難上加難,本田2020年的銷量目標也僅僅是定為超過2019年的銷量。通過削減成本追求利潤,也並非沒有在日系車企中進行過,但同時也埋下了日後質量問題的炸彈。

日產前董事長戈恩被外界稱為「成本殺手」,但是遇到豐田前任總裁渡邊捷昭真是小巫見大巫。

大學畢業後的渡邊捷昭剛進入豐田的第一份工作是自助餐廳管理員,在此期間,他就因從員工掉到的剩飯中分析出可以從菜單中移除的飯菜使員工食堂扭虧為盈,並因此得到賞識有了更多鍛鍊的機會,從事生產控制監督等職位,並一路成長為豐田公司歷史上第三個非豐田家族的總裁。

真正讓渡邊捷昭聲名鵲起的是他在2000 年策劃制訂的「21世紀成本競爭力建設(CCC21)」計劃,當時渡邊捷昭曾經發誓在三年間將豐田所用零件的成本降低30%,並真的在三年間實現了這一幾乎不可能的目標,他的成本控制手法還被作為「擰乾毛巾上的最後一滴水」,由此可見多嚴苛。

但該事件遺留下的問題之一便是因大量使用低層次供應商導致的產品質量問題,並在2004年爆出「腳踏門」事件,使豐田被迫召回數量達190萬,創造了企業最高的返修記錄,也使得豐田章男被迫在世界各國不停致歉。

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裁員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2019年9月中旬,近5萬名通用汽車員工參與了罷工,為期40天的罷工事件給通用汽車造成了36億美元。儘管日本社會與美國不同,但裁員對社會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小心「日式罷工」將車輛免費賣給消費者。

頭條說

不得不說,新冠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讓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驟然停滯,也讓全球的汽車行業受到很大波及,很多企業暗地裡叫苦不迭。

但其實需要注意的是,當下全球車企應對的並非是「黑天鵝」事件,而是那些真實存在卻習以為常並視而不見的「灰犀牛」危機。

無論是全球銷量增速放緩,還是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變革,都是車企接下來的幾年中無法躲避、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日系未來幾年的艱難狀況,在多重因素的夾擊下顯得更加赤裸裸,而精兵簡政之路也必將更為艱難。

也更因為如此,日系三劍客依舊選擇齊刷刷站在「精兵簡政」的全球行業順風處,做好危險來臨前的防衝擊準備。

【版權聲明】本文為汽車頭條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ACjsHAB3uTiws8KiX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