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

2019-05-29     懷化文摘
懷化,別稱「鶴城」,古稱「鶴州」、「五溪」。湖南省地級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自古以來就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通往大西南的「橋頭堡」。宋代以「懷柔歸化」之意設懷化砦,懷化之名由此得來。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



1、龍興寺:龍興講寺的簡稱,位於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書院。其建築裝飾藝術極為豐富多彩,特別是大雄寶殿中的鏤空石刻講經蓮花座,玲瓏剔透,甚是精美,相傳為明代所制,為國內罕見之物。沅陵龍興講寺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稱帝第二年下旨修建的專門用於傳授佛學的寺院。


2、馬田鼓樓: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田心寨,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為侗族獨特建築。方形二層樓閣,九層八柱,木結構。邊寬8米,高20米。頂蓋為八角形,上托葫蘆寶頂。 封檐板與樓內大梁彩繪民間圖畫,各檐翹角飾禽獸浮雕。底層設火塘,四周置木凳。二樓正面系活動板壁,可兼做戲台。


3、芋頭侗寨古建築群: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占地11.6萬平方米,有鼓樓四座、風雨橋三座、門樓一座、古井二口、薩歲壇二個、古驛道1.6公里、侗族吊腳木樓七十八幢,造型各異。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始建寨,明嘉靖三年(1524年),戶增人旺,建築規模擴大,形成村寨。明萬曆年間修驛道,清順治年間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布置的七個聚居群。


4、高椅村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會同縣,鄰近貴州省。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宛如高椅的侗族古村寨。高椅村建築格局以五通廟為中心,按梅花狀向外輻射,大小縱橫的巷道形成交通網絡。清一色的青磚封火高牆,兩端成梯狀的翹角馬頭高聳,夾峙著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小巷,縱橫交錯。每家每戶獨擁小院,又與鄰家戶戶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營造法式,同時又具有濃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風格。


5、洪江古建築群:位於懷化市洪江區沅江北岸。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洪江寨,元末時已成為湘黔間商鎮。明代設洪江驛,清置洪江鎮,民國時有「小南京」之稱。迄今完好保存有三百多棟古窨子屋,六十餘座廟、堂、祠、院及一些舊報社、學堂、錢莊、戲台、作坊、商鋪、青石街巷沖等。明清窨子屋和會館是這裡最有特色的古建築。


6、坪坦風雨橋:位於通道縣百里侗文化長廊,坪坦河上。9橋均始建於清代,均為木結構橋。在建橋過程中,不用釘鉚,只採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濕藤綁紮法。評審專家評價其建造技術「是我國古老造橋術的尾閭,是國內橋樑建造史中最後的、罕見的一批活化石。」


7、荊坪村古建築群:位於懷化市中方縣中方鎮舞水河西岸,分別是:潘氏祠、潘貞周墓(宋代,荊坪一世祖)、唐代古井、節孝坊、文昌閣(乾隆帝師潘士權的藏書樓)、關聖殿、五通神廟、古驛道、伏波宮。


8、黔城古建築群:位於懷化市洪江市黔城鎮,古城歷史城區總面積0.8平方公里,城內青石街巷縱橫交錯,明清建築比比皆是。原有五個城門今尚存四門遺址,其中西門又稱中正門,其城門及門樓保存完好,門上「中正門」三字系民國時期戴笠所書。依附南北兩條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魚骨狀道路系統保存完整,古稱九街十八巷,現存較完好的歷史街區有:以商業店鋪為主的南正街;以會館碼頭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還有縣衙、書院、文廟、武祠遺址、古客棧、亭台樓閣、祠堂戲院等。


9、芷江天后宮:位於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鎮舞水河西岸,原為福建客民會館,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天后宮從始建至今已有250多年,占地3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為內陸最大的媽祖廟。芷江天后宮坐西朝東,南北建有耳室,中間三進:戲台、正殿、觀音堂,左為財神殿,右為武聖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築結構基本保存完整。芷江天后宮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也最為人稱道的是門坊的青石浮雕。


10、恭城書院:原名「羅蒙書院」,位於通道縣羅蒙山下,始建於宋1105年,占地面積2830平方米,後被大火燒毀。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將「羅蒙書院」在原址重建,更名為「恭城書院」,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書院。


11、芙蓉樓:坐落於沅、潕水匯流之處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即古唐龍標、巫州治、黔陽古城所在地),有「楚南上游第一勝跡」之譽,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也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宴賓送客之地。芙蓉樓一色青瓦屋面,屋頂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風味濃郁,它雖無皇家園林之氣勢,蘇州園林之精緻,卻也飛檐卷垛,儲蓄淡雅,清秀宜人。


12、兵書閣與文星橋:位於通道縣西北50公里的戈沖鄉占字岩村,據載始建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與兵書閣一箭之隔,遺存一座三亭式廊橋,名叫文星橋。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清道 光二十七年(1847年),兵書閣和文星橋相繼進行過維修,屬於集橋、亭、閣、殿為一體的古建築群系。


13、白衣觀: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播陽鄉,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由侗族道士募建,供奉太上老君和侗族崇拜的諸神。樓閣共五層高約 18 米,純木結構,平面呈八方形,邊長 5.7 米。原各層都置有神龕,惜現已不存,不過還可以繞旋梯至上層,舉目遠眺,俯視腳下,景物盡收眼底 。


14、高廟遺址:位於洪江市(原黔陽縣)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是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處距地表達5米多。


15、向警予故居:位於懷化市漵浦縣盧峰鎮警予西路27號,向警予是中共最早的女黨員之一,是第一位女中央委員,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員,我國婦女運動的先驅。故居系清代木結構四合院民居,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


16、抗日勝利芷江洽降舊址:位於芷江侗族自治縣城東3.5公里的七里橋。舊址有恰降會場、恰降紀念坊、資料展覽室、紀念抗戰勝利展覽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何應欽辦公室三棟魚鱗板瓦木結構平房。1946年2月建恰降紀念坊。坊由四柱三門組成。柱粗1.16米見方,通高8米。中拱門高4.5米。坊寬10.64米,進深1.5米。石料、青磚砌成,外塗水泥砂漿。中拱門上有橫額「恰降紀念坊」。坊正、背面刻有當時軍政要員題詞,銘文略述日本侵略軍投降之梗概。1985年9月整修,按原貌復建會議室,並陳設會談的歷史資料。


17、安江農校紀念園:位於懷化市安江鎮溪邊村,占地面積250餘畝,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校園內古樹參天,綠葉成蔭。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他的助手們在這裡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科研工作長達37年。「一粒改變世界的種子」——雜交水稻就是在安江農校這個神奇的地方經過艱難探索取得突破、成功並走向世界。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已經成為隆平精神和雜交水稻研究歷程的大型物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7gdvGwBJleJMoPMmZ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