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娥,原名潘詠華,浙江吳興縣人。1923年生,九歲拜申曲藝人丁婉娥為師,1936年丁婉娥創辦婉社兒童申曲班,丁是娥開始以「小小婉娥」藝名在該班演出。十八歲滿師後,相繼在「鳴英」、「施家班」、「文濱」等劇團與前輩著名演員同台演出,漸露頭角。1947年參與組建上藝滬劇團,逐漸成為著名演員。建國後,1950年她與解洪元合組新上藝劇團,首先進行改制,成為民營公助的滬劇團體,此後她主演了許多反映新人新事的現代戲,表演和唱腔更臻完美。
她在50餘年的藝術實踐中,成功塑造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形象。 她扮演的主要角色有:《羅漢錢》中的小飛蛾、《金黛萊》中的金黛萊、《雷雨》中的繁漪、《寄生草》中的唐文錦、《雞毛飛上天》中的林佩芬、《蘆盪火種》中的阿慶嫂、《阿必大》中的嬸娘、《甲午海戰》中的金堂媽和《被唾棄的人》中的林蘊華等。她善於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吸收、融化了兄弟藝術的長處,加以大膽革新,創造了婉轉優美、綺麗多姿的「丁派」藝術。
她還和樂師一起,發展及創造了[反陰陽]、[快流水]、[反十字調]等滬劇新曲調,對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她傾注全力培養滬劇新一代,主動為青年演員配戲,熱情進行傳幫帶,孜孜不倦。
丁是娥曾連續兩年獲上海市戲曲競賽一等演員獎。1952年,榮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1954年獲華東區戲曲觀摩演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1956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1958年被評為全國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至九屆上海市人大代表。1978年出任上海滬劇團團長。1979年和1982年兩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82年9月任上海滬劇院院長,後任名譽院長。1988年因病逝世,享年65歲。
回眸丁是娥的舞台藝術
丁是娥在滬劇舞台上演活了各類性格迥異的角色。在她塑造的眾多角色中,《阿必大》中的嬸娘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她突破了陳舊的表演方式,在唱腔和表演上融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把不畏強暴、精明潑辣的嬸娘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成為滬劇史上的經典。
滬劇演出中有不少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戲,改編自曹禺先生的著作《雷雨》可以說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劇目。
丁是娥塑造的繁漪恰如其分、層層遞進地刻劃了她對周朴園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與大少爺周萍的糾葛中,她著重展示繁漪的痴情和忍耐,正因為這樣,她才能把繁漪最後看來不近人情的報復行為演繹得順暢自然。由於丁是娥對戲中女主角繁漪的成功演繹,她贏得了「活繁漪」的美稱,成為她藝術生涯的又一個里程碑。
丁是娥創造的舞台形象中,最為成功、影響最大的當然要數《蘆盪火種》里的阿慶嫂。在塑造這個既是茶館老闆娘又是黨的地下聯絡員的藝術形象時,她抓住了人物的主心骨,表演阿慶嫂不卑不亢、不溫不火,注重分寸,恰到好處。阿慶嫂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丁是娥登上了她表演生涯的藝術高峰。
為中青年演員讓台的高風亮節
丁是娥在文革以後復出,一段「從前有個小姑娘」的唱段傳遍上海的街頭巷尾。就在她的聲譽如日中天,她的周圍到處是鮮花和掌聲的時候,丁是娥十分清醒地提出為了讓中青年演員更快接班,自己要漸漸淡出的想法。當時排反映中日友好的新戲《櫻花》,劇中女主角是日本姑娘櫻子,大家都以為非丁是娥莫屬。因為她演過蝴蝶夫人,有經驗,也適合。丁是娥自己也很想演這個角色,但是經過反覆思考,她主動提出讓青年演員陳瑜挑大樑。
為了使滬劇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她又把目光投向年紀更輕、剛從劇團學館畢業的新的一代。茅善玉這一個班在學館學習時,丁是娥親自來講課,要他們打好基本功,為了他們耗費了無數心血。他們畢業後,她挑選《野馬》這個現代戲讓小青年擔任主演,自己卻在戲裡扮演一個不顯眼的配角,她用自己在觀眾的巨大影響為青年演員作鋪墊。她還聯合上海戲曲學校,主持招收了87級滬劇演員班的48名學員。在丁是娥等老一輩藝術家扶植下,滬劇院的中青年演員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形成很有實力的人才梯隊。為滬劇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丁是娥熱愛藝術,熱愛觀眾。特別對市郊鄉親懷有特殊的感情,堅持達十年之久的「滬劇回娘家」活動就是在她的倡導下開展起來的。她生平最後一次演出是在奉賢農村的舞台,那時她已病得連爬樓的力氣也沒有了。可是她服用止痛藥,堅持演了兩場。第二天就進了醫院,從此一病不起,再也沒有能回到她心愛的滬劇舞台。
*部分文位元組選自褚伯承《丁是娥和她的丁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