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凌晨,經過精心策劃的日軍戰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7時53分,第一波偷襲指揮官發回報告:「虎!虎!虎!」,表示偷襲成功,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在美軍猝不及防之際,日軍再次偷襲了美軍駐菲律賓的遠東空軍基地。
日軍來勢洶洶,美軍駐菲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下令,全體美軍放棄馬尼拉,退守巴丹半島。此時的美軍孤立無援,而日軍卻士氣高昂。沒過多久,美軍就支撐不住了。為了不成為日軍戰俘,1942年的3月11日,麥克·阿瑟乘船前往澳大利亞,接替他指揮的金將軍和溫萊特將軍,分別向日軍投降,投降的美菲盟軍總計九萬之眾。
當時,參戰的日軍人數約3.5萬,面對人數眾多的美國戰俘,日本兵也傻了眼。為了轉移戰俘,日軍從1942年4月10日開始,武裝押解他們從167號里程碑出發,前往120公里外的奧德內爾戰俘營,此後再轉移到馬尼拉,動用商船將他們送至日軍後方的戰俘營。
眾所周知,日本士兵長期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所以向來對於投降嗤之以鼻。這些對自己生命都不重視的人,本身就是慘無人道的殺人機器。日軍司令本間雅晴對這些戰俘更不以為然,指使手下不必按照《日內瓦公約》行事,並且下令:任何不能一直繼續走到集中營的美國俘虜,都應在離公路200英尺處被處死。於是這段120公里的行軍,儼然成為美軍戰俘的噩夢,成為一條通往地獄之路。
據巴丹大行軍倖存者列斯特·坦尼回憶,日本兵先是動作野蠻地搜查了美軍俘虜的身體,拿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有反抗或者理論,就會遭到日軍士兵的槍托、刺刀或者竹竿瘋狂毆打,直到打得一動也不動。當時,菲律賓正值酷暑,一路上,日軍催促著戰俘趕路,動作慢了,就會被刺刀戳,被戳後的戰俘渾身是血,走不了多久就會倒下。行軍的路面全是碎石子,戰俘連續行後腳部腫脹,但日軍士兵不讓他們休息,中途只要有士兵倒下,就會被押解的士兵捅上幾刺刀。殺完戰俘的日本士兵非常得意,好像殺死獵物一樣。
路上,日軍用盡各種方式折磨戰俘。當有日軍卡車從他們身邊開過時,日本兵會用長長的繩索拋向人群,不幸被套中的士兵會被卡車拖走,鋒利的石塊磨得士兵全身鮮血淋漓,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士兵只有在痛苦中死去。許多士兵不敢停下來大小便,只能拉在褲子裡。
最難熬的是沒有水喝。雖然路上到處都是泉水和自流井,但日本並不讓戰俘喝水,三天多的時間,一滴水也沒有喝到。有控制不住的戰俘沖向泉水,結果都被日本兵刺死,鮮血很快染紅了泉水。只要喝過水的人,一個都活不了。路上全是結滿果實的芒果樹,樹下,卻堆滿了美軍的屍體。
到了第四天,戰俘們才得到半杯水和一小鏟米飯,吃完喝完後繼續上路。第五天,凡是掉隊、生病的戰俘,統統被拖到路邊,日本兵用槍、刀、竹矛等各種手段殺死他們,還有一些人被石頭砸死、被活埋、被卡車拖死、被繩子勒死……甚至有二百多名奄奄一息的戰俘被橫擺在路邊,卡車和裝甲車碾壓而過,慘不忍睹。巴丹大行軍,短短的百餘公里路途,造成數萬美軍戰俘斃命。
巴丹死亡行軍是二戰期間日軍的又一大暴行。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站著死,沒有跪著生,美軍在放下武器的那一刻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