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指數,再一次為主動型基金正名了

2019-07-17     藥師投資學

最近不知道為何,很多朋友跑來諮詢醫藥股的相關問題,這可讓我頭疼了。因為醫藥行業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行業,按照具體業務劃分,可以分成創新藥、仿製藥、中藥、生物疫苗、CRO服務、醫藥商業零售、基因測序、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九大行業。

我下面再列舉一些各行業知名醫藥公司與它們對應的產品邏輯

恆瑞醫藥:研發實力最強的A股上市創新藥公司,很多癌症相關藥品

信立泰:泰嘉(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治療心肌梗塞

華東醫藥:阿卡波糖(卡博平),治療糖尿病

東阿阿膠:阿膠相關產品

雲南白藥:雲南白藥相關產品

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大活絡丸

智飛生物:HPV病毒(引發宮頸癌)疫苗等

華蘭生物:血液製品、疫苗

藥明康德:CRO(臨床試驗服務)

益豐藥房:藥房連鎖

老百姓:藥房連鎖

華大基因:基因測序

邁瑞醫療:各種體外診斷儀器、病人監護儀等

開立醫療:彩超與內窺鏡

愛爾眼科:眼科醫院服務連鎖,眼科手術

通策醫療:口腔醫院服務連鎖

美年健康:體檢服務

是不是已經看到頭暈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回到最初的話題,由於醫藥行業下有很多細分子行業,而且子行業之間的差異很大。仿製藥之前被4+7採購政策搞得是頭破血流,仿製藥行業代表信立泰與華東醫藥的股價跌成渣渣。




不受採購政策影響的創新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連鎖藥房等相關公司就活得挺滋潤。而中藥、基因測序、體檢服務則因為先後引發了市場質疑,股價也表現一般。




有朋友可能會說,既然挑選醫藥企業這麼難,直接買醫藥指數基金不就行了麼?

我以前也抱著相同的想法,但後來經過數據檢驗,發現其實是不太行的。我們必須糾正這個錯誤的想法。

目前市場主流的醫藥指數有四個,滬深300醫藥指數(000913),醫藥100指數(000978),全指醫藥指數(000991)、中證醫藥指數(000933)。我們先來看看這四隻醫藥指數今年的業績表現:

滬深300醫藥指數:20.8%

醫藥100指數:18.11%

全指醫藥指數:21.03%

中證醫藥指數:17.9%

滬深300指數:26.37%

四大醫藥指數都跑輸滬深300了。

但如果從2016年開始統計的話,滬深300醫藥依然相對滬深300有明顯收益。滬深300醫藥與滬深300差值最大的時候是2018年6月,之後差距就一直縮小,與滬深300最接近的時候是2019年1月。



以前聊過的300非銀重倉中國平安,如今這隻300醫藥也是重倉恆瑞醫藥。龍頭強則指數強,龍頭弱則指數弱。



然後再看其他三隻指數,大部分時間裡面,都是跑輸滬深300指數的。不是說好的喝酒吃藥行情嗎,怎麼只喝酒不吃藥了?

我總結了一點原因,醫藥行業並不是市值越大的企業,業績就是越好的。以上四隻醫藥指數,都有市值加權的算法,會傾向把權重都押注在市值大的企業上。相反,那些成長潛力高的醫藥小企業得不到關注。

我先篩選出全指醫藥成分(代表全市場醫藥股),然後按照最新市值排名,觀察250日(過去一年)的漲幅。可以看到,排在前25名的醫藥公司跌幅都挺大的。



我再篩選出滬深300成分股,然後按照最新市值排名,觀察250日(過去一年)的漲幅。可以看到,排在前25名的公司表現都不錯,最坑爹的上汽集團也只是跌了20%。



在近幾年無往而不利的市值因子,在醫藥行業有點失靈了。理論上,大部分行業都逃不過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市值最大的企業,往往就是該行業的龍頭,擁有的行業話語權最大,壟斷效應最強,規模效應最好。

但由於最近幾年,醫藥行業處於大洗牌階段,以前市值最大的是中醫藥、仿製藥企業,如今逐漸被醫療服務、創新藥企業替代。市值最大的企業開始縮水,市值小的企業逐漸成長,取而代之。

那麼如何投資醫藥行業呢?

考慮適當配置某些主動型醫藥基金可能會更好一些。醫藥行業需要投資者掌握太多專業知識,一般人很難完全了解。而且每一家醫藥公司的經營邏輯都不同,需要花費大量調研時間與跟蹤研究時間。

我挑選了部分比較老牌的,過去3-4年業績還不錯的主動型醫藥基金,而其中三隻基金又是優中選優,現任基金經理在該基金誕生的時候就在任了,任職時間都超過了2年。分別經歷了2016年-2017年慢牛市,2018年慢熊市,2019年初小快牛。



可以看到,在是牛市的時候,他們大機率跑贏了指數。而在熊市的時候,又大機率跑贏了指數。每年都積累一點超額收益,累加起來就非常可觀了

選公司股票,會先研究這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董明珠的格力電器會是什麼樣的,也很難想像沒了雷軍的小米會走向何方。反正沒了喬布斯的蘋果,已經走了樣。主動型基金的「董事長」就是基金經理,他的核心交易邏輯決定了這隻基金的實際收益率。

以中歐醫療健康與嘉實醫療保健為例,我們其實可以通過重倉股大概了解基金經理的風格。

首先是嘉實醫療保健的齊海滔。前十大持倉占比71%,一位喜歡重倉個股的選手。山東藥玻、我武生物、長春高新等占比很高,翻一下K線圖,會發現這些都是翻倍大牛股。



然後看中歐醫療健康的葛蘭。前十大持倉占比67%,依然是一位喜歡重倉個股的選手。持倉股就更加誇張了,都是大牛股。就算裡面有一隻片仔癀,也是中藥股裡面增速比較好的。



這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由於醫藥行業的複雜性,導致主動型基金經理的選股強度被放大了。

既然有好的基金經理,那為什麼大家還是偏向選被動型指數基金?

好的公司股票是稀缺的,好的基金經理同樣也是稀缺的。選到好股很難,選到好的主動型基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到財務造假的股票會炸雷,選到垃圾的主動型基金一樣會炸雷。當年買了樂視網、三聚環保的主動型基金也不少。

所以主動型基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邏輯非透明化。

基金經理為什麼要減少倉位,為什麼要買入這隻股票,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買,為什麼可以抄底,為什麼要追高,我們是一概不知道的。投資者把錢給了你,如果虧了,好歹給個理由吧。這也是沒有的,反正虧了就虧了,這是不能忍的。

不過,既然找到好的主動型基金經理,自然也是可以購買的。配置醫藥指數基金,要花時間定期跟蹤市場,而且效果還不一定是最好。而配置了主動型基金,你只要密切跟蹤這個基金經理什麼時候離任,收益率是否出現異常就行了。

如果大家要配置主動型基金,可以考慮我上表中的幾隻,選股票要儘量選行業龍頭股,選主動型基金也要儘量選「明星基金」



今天大盤又是一天瞌睡行情,橫盤太久並不是好事,沒有賺錢效應是無法吸引場外增量資金的,只希望下周的科創板不要令人失望,不然就又有點危險了。

.......

朋友們臨走前點個關注。堅持原創文章真的很不容易,如果覺得文章有用,轉發到親朋好友群讓大家也學到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uExBmwBmyVoG_1ZBU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