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論文的學術理論性

2019-10-16   達晉醫學

研究生們在論文答辯和學術投稿時經常得到的反饋意見是:學術理論性不強或理論深度不夠。而這種學術理論性或學術理論深度確實是評價學術成果的關鍵性指標,絕非可有可無、漫無邊際的東西。下面我們就如何理解論文的學術理論性進行探討。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這裡討論的僅是論文的學術理論性本身。這其中既不蘊涵對論文的其他性質,比如學術傳播性、實踐應用性等的貶抑性評價,也並不認定學術理論性高的論文就必然具有其他方面的積極性質,儘管能夠做到多位一體的那些論文自然是好文章。基於上述前提,達晉編譯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論文的學術理論性。

首先,學術理論性的判定尺度包括研究性議題、學術性話語和理論視角。判定一篇論文的學術理論性,最先要看它所選擇的研究議題的性質、所使用的話語的學術化程度和是否具有一個明確的理論視角。論文的研究性議題歸根結底來自於社會實踐,但一個具體、鮮活的社會現象要想成為一個學術研究性的議題,需要經過複雜的理性思考與理論凝練過程。需要澄清的是,許多研究生認為只有純理論性的現象或問題才能成為學術研究性議題,而那些與現實聯繫密切或實踐性較強的問題則不會,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更有甚者,一些研究生將價值觀念推延到研究性議題的認定,這更是無稽之談。

論文的學術性話語很有些類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行話。這既是指一般性的學術化語言表達方式,也是指各個學科、各個議題研究過程中逐漸被學者們公認的論域、範疇、概念,甚至習慣性用法。需要強調的是,這與追求或鼓勵一種文辭上的艱深或晦澀無關,而是說學術論文寫作者必須遵循一種圈內可識別的話語,從而使相互間的理解與對話成為可能。我們並不否認深入淺出、大道至簡之類格言的合理性,但更強調通用學術話語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論文的理論視角是指一篇論文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觀察分析議題的理論工具。許多論文都有一個副標題,目的就是強調一篇論文所遵循或藉助的理論視角。另外,在我們看來,即使一篇10萬字左右的博士論文,也不應當採取兩個甚至更多的理論視角,而這方面往往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某一個理論視角貫徹到底。

其次,學術理論性的基本內容是理論假定的構建與經驗證實。任何一個理論都始於一個(或某些)特定前提下的理性假設,結束於對這樣一個理論假設的證實或證偽。也就是說,任何一項學術性研究的基本任務都是致力於驗證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一個理論假設。這意味著,一方面,它要藉助研究者的理性分析能力切斷某一社會現象所處的紛繁複雜的多維度相互關係,只對準其中某一個或少數幾個方面,這些就構成了學術研究設定的相互關係,那些沒有被選中的關係方面則構成了前提性因素。

另一方面,被選中的某一個(或少數)關係方面就構成了一種變量關係,比如變量A與變量B之間的關係。前者是因變量,後者是自變量。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變量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一種因果關係,也可能僅僅是一種相關關係,而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之間既不是一回事,也不存在絕對性的鴻溝;而且變量關係中自變量與因變量的數量問題,因變量作為研究對象當然只有一個,但自變量的數量也宜少不宜多。自變量數量的增多可以增加一個理論的包容性或普適性,但也往往使得理論的解釋力和內在一致性成為問題。

如果一個理論假設得到了經驗數據的證實就可以成為一種理論。因而,學術研究中真正意義上的理論是指研究者對有關假設關係的設定及其證實,而非對某一個現有理論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觀點的簡單羅列和套用。當然,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它不僅可以闡明明確的適用環境與條件,而且可以在變化了的環境與條件中被修正和補充。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普遍性的理論都必須聲明自己的限制性條件。就此而言,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理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如此。

第三,學術理論性的實現手段是概念界定、理性判斷和推理過程。如果上述分析能夠成立,我們就比較容易達成如下共識:提高學術理論性的基本手段是對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適當運用,或者說主要是一種邏輯思維過程。

一篇論文的學術理論性必須依賴於一個系統而獨特的理論分析框架。而要構建這樣一個框架,我們必須首先從某一個核心概念的界定或重新界定開始,然後試圖設定某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基於特定理論視角下的相互關係,隨後嘗試去測量和驗證這種假設關係的正確性,最後進一步對這種被驗證的關係或理論做出更大理論背景下的科學解釋或說明。如果這些方面在一篇論文中都得到了充分考慮和實現,那麼,它的學術理論性自然就有了保證。反之,人們就會得出其學術理論性不強或理論深度不夠的判斷。

強調這一點,絕非是說實踐體驗或現實觀察對於學術理論性的提高無足輕重,而是說離開了獨特理論分析框架的建構,學術理論性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