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又一次經典的「不對稱戰爭」。以美國為主導的聯軍以摧枯拉朽之勢開啟了「沙漠盾牌」 「沙漠風暴」等一系列軍事行動,最終僅僅花了100小時,當時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擁有百萬雄兵(當時的伊拉克擁有現役軍隊人數46萬,預備役人數57萬)的伊拉克就徹底被打垮,一夜之間潰不成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面戰場的直接交鋒中,美軍與伊拉克的地面戰爭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美軍幾乎以零傷亡的代價,就徹底掌控了戰爭主導權。
眾所周知,憑藉著石油經濟的高速發展,伊拉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特別是在中東強人薩達姆上台執政後,更是將眾多資源向軍備領域傾斜投入。數據顯示,在高峰時期,伊拉克的常規軍隊人數高達120萬。僅僅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前期,伊拉克入侵鄰國科威特的軍隊規模就高達54萬人(77個師)。其中,僅僅是陸軍方面,伊拉克一次性就出動了2600輛坦克、4000輛裝甲車以及3000門火炮。
不僅如此,當時的伊拉克,對於總統薩達姆有著近乎狂熱的支持。有美國媒體就曾報道,當時有一幅薩達姆手拿AK47開火的壁畫,在伊拉克國內稱為無數民眾的精神信仰,有超過兩千萬伊拉克民眾都在自己的家中保留了這樣的壁畫。正是在這種狂熱氣氛中,薩達姆有信心實現「全民皆兵」,對於後來美國等聯軍的參戰也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戰爭剛剛拉開帷幕,美軍為主導的聯軍就通過陸基與航母集群的戰機、巡航飛彈進行了「地毯式轟炸」。頃刻之間,伊拉克國內的機場、雷達站與通信中心、電站及一系列軍事目標就遭到了「定點打擊」。
在喪失制海權和制空權之後,多國聯軍開始毫不費力地大舉進攻。除了海空軍實力對比差距明顯之外,整個海灣戰爭時期的地面戰鬥僅僅持續了100個小時,主要就是由於雙方陸戰裝備的性能差異所決定的。特別是在2月27日,雙方陸軍主力在巴斯拉南部地區爆發了海灣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美軍第7軍所屬的第1、3裝甲師、第2裝甲騎兵團迎戰伊拉克最精銳的坦克裝甲師,這也是蘇制T-72M主戰坦克與美製M1A1主戰坦克的直接較量。最終,美軍M1A1以零傷亡代價全殲200多輛伊軍坦克。
儘管T-72M與M1A1都屬於第三代坦克,但在機動性能、裝甲防護能力、炮火威力等各方面,M1A1都要明顯占優。最為知名的是,在電子信息、雷達熱成像等核心技術領域,M1A1具有碾壓性的優勢,足以做到 「先發現,先射擊」。加上火控系統,雷射測距儀等核心技術的輔助,這場一邊倒的坦克大戰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僅如此,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伊拉克再次品嘗到了「不對稱戰爭」帶來的苦果。當時,總兵力僅有十餘萬的聯軍(其中美軍人數為12萬人,英軍人數為45000人,其餘還有澳大利亞和波蘭派兵參戰),想要在最短時間內取得勝利,常規作戰理念顯然不可取。因此,美軍就提出了以「制空權」、「制海權」為主導,結合巡航飛彈、裝甲突擊力量的立體化作戰模式。最終,伊拉克國民衛隊、國防軍等主要軍事力量一觸即潰。整個戰爭期間,
伊拉克軍隊共有超過3800輛坦克、1400餘輛裝甲車、2900餘門火炮和300多架戰機被摧毀,其軍隊框架被徹底打殘。不僅如此,戰爭給伊拉克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2000億美元(約14000億元)。自此,世界各國也開始從這場戰爭中看到了現代化戰爭的眾多新趨勢與新特點,高新技術裝備與更先進的戰略戰術理念也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