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自己身體好,是因為「胃口好」:提起吃就兩眼放光,肚子好像填不滿一樣;別人吃兩口就飽了,再看自己,飽了還能再吃兩口。
胃口好就代表身體好,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熊小知(微信內搜索「生命時報」關注,每周日準時更新)就告訴你,藏在「食慾」背後的健康秘密。
有些疾病讓你食慾大增
有些疾病的表現,也恰恰是「胃口好」,當出現以下症狀,就要當心了。
甲亢
近期內忽然出現食慾旺盛,總感到疲勞、乏力、怕熱、易出汗,且容易情緒激動,有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在作祟。若同時有眼球飽滿且微微向外凸的現象,更要提高警惕。
甲亢是甲狀腺激素分泌紊亂而造成的新陳代謝加速現象。這會讓身體消耗過量,總是處於「飢餓」狀態,導致胃口大開。
糖尿病
有些人原本食量正常,到了35或40歲左右,突然變得食慾旺盛,容易飢餓,但體重卻隨著進食的增多而減輕了,總是大量喝水,頻繁上廁所。這可能是患了糖尿病,要及時到內分泌科就診。
向心性肥胖
這是由皮質醇分泌亢進而引起的代謝性疾病。有的人食慾亢進,面部肥胖,胸腹部脂肪堆積,四肢卻不肥胖,有時反而消瘦,與肥胖的軀幹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肥胖的典型特點是脂肪沉積以心臟、腹部為中心發展。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該病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襲球部黏膜,前者攻擊力超過後者防禦力所致。患者多在空腹時疼痛,進餐後緩解。
這是因為進食會稀釋過量的胃酸,減緩疼痛,從而導致食量增加。
下丘腦綜合徵
這是由於腫瘤、外傷、感染等多種病因累及到下丘腦區域,而導致的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症狀。
起病表現以肥胖和嗜睡為多見,還會出現頭痛 、視力減退、尿崩、性功能紊亂等。
腸胃消化問題
食物進入腸胃中,若胃酸大量分泌,加快了腸胃消化吸收的速度,就會導致餓得快。
此外,還可能由於腸胃消化系統不良,致使食物進入腸胃後,其中的營養物質無法被吸收,因此就導致其無法為機體供能。
肝功能異常
當人體肝功能異常時,也會容易飢餓。這是因為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肝不能做出正確的生理反應來分解肝糖原,以維持正常的活動能量。於是,繼續消耗血液中不多的糖原,往往更容易導致飢餓。
吃太多,給身體帶來5大負擔
一日三餐,是為了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但如果吃太多,會給健康帶來不少負擔。
誘發急性胰腺炎
胡吃海塞一頓,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表現為上腹疼痛,陣發性加劇,並可放射至左腰、左肩和左臂,有時還會伴有噁心、嘔吐。
增加胃腸癌風險
吃太多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對腸道菌群也是一種破壞,久之會增加患胃癌、腸癌的風險。
誘發冠心病
吃得太多、太油膩,易攝入過多膽固醇,並逐漸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硬化,最終可能發展成冠心病。
導致肥胖
晚上人體代謝速度明顯減慢,如果晚餐吃太多,代謝不掉,就容易產生脂肪堆積,導致肥胖。
引發糖尿病
吃得太多或過於油膩,會導致胰島素過度分泌。如果胰臟長期負擔過重,會致使它不能很好地調節血糖,繼而引發糖尿病。
學幾招,科學控制食量
俗話說,「每餐七分飽,健康活到老」,怎麼才能保證每餐吃到七分飽?
熊小知提醒你,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差不多就是七分飽了:
胃裡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還有其他幾個級別的飽腹感,供你參考:
八分飽時,胃裡感覺滿了,但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九分飽時,還能勉強吃幾口,但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十分飽時,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如果吃飯時間相對規律、固定,這頓吃了七分飽,第二餐之前是不會提前飢餓的。如果提前餓了,就意味著沒吃到七分飽,可以適當再增加一點飯量。
以下幾個飲食習慣,也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管住嘴」。
1 學會「挑食」
高纖維食物,像蔬菜、菌類、水果、粗雜糧等,都是消除飢餓感的高手,讓人產生較強的飽腹感,也是公認的低熱量食品。
要控制食慾,避開高脂肪的食物。肉類里魚、蝦、雞等白肉,或是瘦的紅肉,都含有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質,令飽腹感持續時間變長。
2 吃飯要專心
對飽的感受,是人的本能,天生具備。不過,對不同級別飽的感受,一定要在專心致志進食的情況下才能感覺到。
如果邊吃邊聊,或邊吃邊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從而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3 改變進餐順序
對於腸胃健康的人來說,可以先吃清爽的新鮮水果,然後喝一小碗開胃湯,再吃蔬菜類菜肴,把胃填充一部分。這時再吃主食,最後吃魚肉類菜肴。
這樣既能保證攝入充足的膳食纖維,又能避免油脂等過量,保證膳食平衡。
4 進食速度慢一些
大腦神經接收飽腹感信號通常需要20分鐘左右,如果你少於這個時間就匆匆結束了一餐,大腦會來不及提醒你已經飽了,結果造成實際能量攝入超標。
細嚼慢咽能延長用餐時間,刺激飽腹感神經中樞,反饋給大腦「我已經飽了」的信號,就會較早出現飽腹感並停止進食。
另一個衡量細嚼慢咽的指標是每口飯咀嚼的次數,一般來說最好保證每口不少於5次,不易咀嚼的食物要相應增加次數。
最後,熊小知想提醒的是,人在進食時,消化系統會被調動起來,分泌消化液,長期如此,大腦和腸胃都會開啟記憶功能,到了飯點就開始工作。
每日三餐的用餐時間要儘量保持規律。一般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19∶00。
本期編輯:王曉晴 美術設計:靳豐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kR6wW8BjYh_GJGVVZ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