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冬筍

2020-01-02     恩施新聞網

韋秀琴

冬日來了,鳥飛走了,葉落盡了,一切漸漸歸入沉寂。

田野里,滿目蕭索,似乎找不到一絲生機,想起春天熱熱鬧鬧的情景,心裡隱隱約約湧上一絲絲落寞,努力尋找那快樂的一切。

村後那片茂密的竹林,傳來一陣笑聲,那是家鄉人在采冬筍。提到筍子,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生機勃勃的「雨後春筍」。其實,筍子在寒風刺骨的冬天便悄悄生長,在黑暗泥土裡奮力鑽行,人們絲毫感覺不到。

父親這個時候也是閒不住的,拎起一把小鏟子,興沖沖地往村後的山坡奔去,後面拖著我們歡蹦亂跳的幾個兄弟。我們手裡提著小籃子,裝著滿滿的希望,有說有笑,尋找著冬筍。

父親很有「心計」,先是在孕筍竹株的周圍細細看著,一看到泥土鬆動或有裂縫,便用腳輕輕踩踏,感覺到泥土有些鬆軟,揚起小鏟子,嘩啦啦把泥土扒開。只見一層層潮濕的泥土被挖出來,漏出黃色或棕黃色的壯鞭,沿著竹鞭小心翼翼地挖過去,一個個胖乎乎的筍子整整齊齊地掛在那裡,很是惹人喜愛。

父親很小心,總是怕傷到竹鞭、鞭芽和鞭根,選竹筍時,也不是一律都摘,「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漿;上頭細、下頭粗、來春成新竹。」筍形彎曲、基部呈尖狀或筍殼開裂老化的筍,不能轉化為春筍,可以採挖;基部豐滿,根系發達,竹殼葉嫩而緊裹筍肉的,能轉化為春筍,不應該挖。不宜採摘的,父親總是輕輕地把泥土給蓋上,讓竹筍繼續做著春天的夢。我們蹲在旁邊,精心地整理著父親摘出來的筍子,把黏著的泥土慢慢擦掉,又輕輕裝進籃子裡,用不了多大功夫,小籃子便裝得滿滿的。父子幾人,心裡甜滋滋的。

回到家,將挑選好的冬筍除去外殼並洗凈,然後將大的冬筍切成兩半,放在蒸架或清水鍋中煮至五成熟,取出攤放在竹籃中通風,可保鮮10到15天,或掛在廊檐下,讓冬風盡情地吹拂,吹走水分,吹成筍乾,貯藏起來,需要的時候,掏出洗凈,美美地享受。

冬筍既可生炒,又可燉湯,其味鮮美爽脆。食用時最好先用清水煮滾,放到冷水泡浸半天,可去掉苦澀味,味道更佳。

那時家裡較窮,一年到頭,買不了幾回肉。父親買回的常常是肥肉,作為家裡炒菜的油,剩下的油渣就是最美的佳肴。筍子是吸油的,跟著肥肉混在一起炒,一點油膩的感覺都沒有。白白的肥肉和稍黃的筍子攪在一起,再拌入一些紅紅的辣椒,鮮艷奪目,讓我們一家人大快朵頤,嘖嘖稱讚,把冬天的苦澀悄悄趕走。

冬筍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絕」的美譽。每年一二月份,正是吃冬筍的好時節。和春筍、夏筍相比,冬筍品質最佳,營養最高。它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其所含的蛋白質中,至少有16種不同的胺基酸。食用冬筍能幫助消化和排泄,健體強身,是家鄉人冬日食品的首選。

我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冬筍,成了城裡人。看到街頭擺賣著微黃的竹筍,口水不知不覺盈滿唇間,又想起父親那微微駝著的背影,眼眶也不知不覺濕潤了,人不在眼前,空留一腔懷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jx-ZG8BMH2_cNUgZO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