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雨雨60年,五任船長五代船!
60年來在院夼村村民和蘇山島駐軍指戰員之間,有一份真摯醇厚的感情一直在傳承、在延續,院夼人用最淳樸的感情和最堅定的行為,在茫茫大海上開闢了一座風浪擋不住、摧不跨的「擁軍航線」……
7月中旬,院夼「擁軍船」事跡被省委宣傳部列為全省重大典型。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包括央視七套《軍事頻道》《解放軍報》、新華社每日電訊和新華社山東站以及山東廣播電視台、《大眾日報》《山東國防報》《威海日報》等多家媒體,將顯著的位置、黃金的時段鎖定了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擁軍船事跡,競相報道榮成沿海漁村一條航行了60年沒有海圖的擁軍航線、擁軍船的故事。
今日,小編選取央視CCTV1《晚間新聞》與榮成電視台的視頻報道分期播發,敬請關注。
魚水深情終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
六十載二十萬公里,一條擁軍船讓你下島便是家。60年風雨兼程,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船換了一代又一代,但「擁軍船」從未「拋錨停航」。那份真摯醇厚的感情,一直在院夼村和蘇山島之間薪火相傳。20多萬公里航程,是「擁軍船」堅守初心的註解;蒼茫的大海是院夼人奮勇擔當、戰天鬥地的見證。
在擁軍船的船艙里,這朵退伍官兵送來的大紅花,在歲月的洗禮下早已褪去了顏色。但它陪伴著「擁軍船」歷經千濤萬浪、更是軍民情深的一個象徵。
人和鎮院夼村黨支部書記 王國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們村裡的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好,我們村裡也沒有招待所、賓館,官兵上下島、家屬進島探親都是吃住我們院夼村,村裡的老百姓自覺地發出邀請,吃住都在個人家裡。」
院夼人把駐島官兵當成自己的親人,急部隊之所急、解部隊之所難。1990年6月,時任連長的任振嶺,剛滿7個月的孩子得了肺炎,需要下島醫治。那段時間,孩子白天在醫院掛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進考接到家中照料。
院夼村「擁軍船」代表王進考的妻子 王俊蘭
一開始孩子病了,有點像發燒了,上石島,那時候就有一趟客車,早晨五點左右走,晚上四點左右就回來了,我和他兩個人去石島,孩子也沒有什麼大病,發燒了,打針弄些藥吃完就回來了,回來以後女婿說上不上島,(他就說)不上,去(我)嫂子家住吧,最長時間住了七十多天,最短時間住了半個月。
退役軍人 任振嶺:
幾乎所有的戰士上下島都去他家住過或者吃過飯,就算沒住過也在他家吃過飯。
退役後的任振嶺把家安在了威海,兩家的來往一直不間斷。
2008年進島任職的劉洪干,現在轉業已有大半年了,有假期,就帶著孩子來看一看泰叔。
退役軍人 劉洪干:
擁軍船給我們帶來了方便,泰叔作為船長更像我們的父母,真心關愛。當兵來到山東榮成,院夼這個地方是我們真正感受到親切的一個地方,院夼村給了我們方便,但是更重要的是比在家還要親切的那種感覺,來到院夼就跟家是一模一樣的。
退役軍人 宋毅:
我有一個背囊,始終放在島上沒有帶走,當時也跟泰叔說了,也跟戰友說了,替我保管一下,對泰叔說,我說什麼時候,您退休了,跑最後一趟船的時候,我跟著您上島取我的東西。
第一代「擁軍船」船長王道倫已離開了我們,他的老伴連秀珍,現在也有87歲高齡,但她每年都會做鞋墊送到蘇山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這樣,2000多雙鞋墊墊在了戰士們的腳下。他們知道,連大娘送來的不僅僅是鞋墊,更是王道倫擁軍情誼的延續……不停航的「擁軍船」,讓守島官兵心裡有了想念,更有了依靠。而一代又一代的戰士們同樣知道,唯有守島衛國、不辱使命,才是對院夼村民最大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