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招了高薪天才,為什麼我招來的卻是高薪低能?

2020-08-21     單仁行

原標題:華為招了高薪天才,為什麼我招來的卻是高薪低能?

前不久,華為給4名剛畢業的「天才少年」開出了最高201萬年薪的事情引起了各方關注,有人就覺得花這麼多錢招應屆生不值,高薪低能的人越來越多了。

那麼,我們就站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想一想。

1、華為用200萬的年薪招來一個應屆的博士,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得?新人的高薪資待遇,如果引起企業里老員工的不滿,該怎麼辦?

2、如何讓企業高薪招聘的人才,能在企業里發揮相對應作用,甚至是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3、這四個「天才少年」說也有其他公司開出了更高的價格,但他們還是選擇了華為,華為為什麼可以用一個更低的價格去吸引到這些人才?我們企業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我們先來聽聽單仁資訊集團董事長,央視鳳凰特約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華為為什麼在全球用高價去吸引天才少年?

首先從企業的發展來說,任何項目的的推動,特別是在某些需要突破的領域當中,必須要有相應能力的頂尖人才,形成新的突擊方向,才能幫助企業在某些方面獲得突破。

好的人才不是公司的成本,而是公司的資本。人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也是市場上的第一競爭力。

對企業來說,都必須擁有華為人力資本的思維理念,在人力資本的市場上,高能者高價,低能者低價,這是市場的基本邏輯。

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他們當然配得上更高的收入,這是天經地義的。

對企業來說,從產品的角度,需要有創意和研發能力的天才去發展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需要有傑出銷售組織能力的將才,去做組織客戶的拓展,渠道的搭建和銷售的達成,才能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力。

從運營的角度來說,需要有運營經驗的將才,才去組織高質量的運營。

公司組織架構的價值來源於頂尖的人才。而這些有能力的人是可以給公司創造價值的。

華為在全球遴選人員,其實也是一次非常漂亮的營銷活動,讓全社會,包括消費者在內,強化華為在技術方面強大的心理認同,對華為的產品產生強烈的信心,這無疑對華為的品牌帶來額外的正麵價值。

從華為這次的選才來說,不看重他們的出身,不選擇所謂的名校,而是看中他們在專業領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這種實用的用人理念值得我們所有企業去學習。

華為在八輪的篩選當中,更多看中的是那些有社會責任感、對華為價值觀認同以及願意幫助華為克服技術瓶頸的人才。

華為明白在前沿的科技領域一定是英雄出少年,所以不拘一格選人才。

最後,我們還需要看到一點,這些天才少年並不是只有華為在搶,還有多個大公司也在競爭人才,甚至開出來的薪水比華為要高。

為什麼這些天才少年依然選擇了薪水更低的華為?

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僅是在為企業工作,更是在為自己的理想抱負而奮鬥,這份榮譽感是華為的使命願景所賦予的價值。

企業如果給予員工的只是一份簡單的工作,我想沒有人會放棄另一份更高薪的工作。

好了,我們再來聽聽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看法。

成功的企業一般都遵循了一個公式:

公司成功=戰略X組織能力。

這個組織能力包括了引進各種人才的能力。

企業招聘人才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

1、技術研發角度。
2、組織活力角度。

華為高薪招聘天才,其實再平常不過了。

任正非一直有個天才癖好,早期他特別喜歡招少年班的天才,華為曾經招了10個中科大少年班、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的尖子畢業生。

像早年的李一男也是個天才,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解決了華為第一代交換機國產化的問題,兩年被提拔為華為公司總工程師,27歲坐上了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寶座。

還有一位俄羅斯的數學天才,華為也是高薪放養了他兩年多的時間,直到有一天他研究出了打通多種網絡制式之間的算法,使電信運營商成本下降了30%,讓華為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

相比於天才所創造的價值,支付的薪資其實算不上多高的成本。

華為在2019年有6800名博士背景的科學家、專家、管理者和普通員工,他們的確在為華為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發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華為看中的是這些天才對於技術上的研究,看中的是他們未來的價值,並不是現在。

這4名博士,並不是每一位都是名校出身,而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研究的領域當中,年紀不大但都有了一定建樹。

他們身上年輕的衝勁和豐富的創造力、行動力,值得華為賭一把。

所以,並不是說什麼天才都要被企業招進來,你需要判斷企業用人是要滿足當下的需求,還是未來的需求。

當然,在工作專業對口,項目研究符合的情況下,天才所能帶來的價值往往是物超所值的。

2、組織活力

任正非說:要讓天才少年像泥鰍一樣「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只要天才成批來,沒有攻不下的『城牆口』。」

華為每年從全世界招進20至30名天才少年,2020年招進200至300名,這讓我們想起谷歌公司的Google X部門,華為創造了一個類似谷歌的創新特區。

一個企業沒有新的血液流入是不健康的,人員沒有流動,就會成為一潭死水,逐漸失去創新的活力。

有爭議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習慣了每天機械式的工作。

天才少年的流入,就是起到了一個「鲶魚效應」,激活整個團隊。

我們熟悉的另一位企業家、單仁行專欄作者士老帽老師認為:

這讓我們想起了《戰國策》中燕昭王用五百金買千里馬骨頭的故事。

燕王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他的臣子找到一匹死的千里馬,回來向國君交差。

國君非常憤怒,說:「我要的是活千里馬,幹嘛弄個死馬來?」

臣子回答說:「死千里馬還得花五百金去買,何況活的呢?天下人一定認為您能出高價來買千里馬,千里馬很快就得到了!」

沒過一年,國君買到了三匹千里馬。

「求生買死」似乎很愚蠢,它讓天下人明白了國君真心誠意購買駿馬的決心,所以才有人不遠千里送駿馬前來。

華為的強大毋庸置疑,它必然有一套完整的考核體系,就是說天才少年能夠拿到對應的年薪,是得到華為認可的。

這種認可的結果:會引來更優秀的參與者嗎?老員工能不能接受?同是畢業生的同學們怎麼想?

都不重要!

市場是以結果說話的,企業要的是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員工要的是人盡其才,惺惺相惜,能夠被認同,被信任。

企業與員工之間,一方的絕對信任,帶來另一方的絕對忠誠,進而帶來雙方為了一件使命的不遺餘力與全心全意。

這個才是問題關鍵。

至於勞資關係的匹配,能不能成就結果,這像極了千里馬骨頭,它的示範效應,與效應的短視,成為免費的頭條宣傳,無疑也是華為公關絕妙的部分。

企業經營者,認同了人才的使用價值(利潤回報),也就可以忽略人才的價值(成本),這或許將成為科學技術不止是生產力,科技人才更應該成為富人的開始。

責任編輯丨羅英凡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fYgFnQBd8y1i3sJxa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