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厚重的書,歷久彌新,方見真章,建築、街巷是土地上最長情的「住客」,無疑是城市最好的講述者。
獅山,是清宣統香洲開埠時的老城區之一,漫步於獅山街頭,幽靜深遠的老街,這裡的一磚、一瓦、一廊、一柱都布滿了歲月的痕跡,緩緩訴說著一個古舊卻蘊含生機的故事。
和平巷
位於獅山桃園社區的和平巷,是藏在獅山深處的居民區。陳年的小樓房,院落里肆意生長的藤蔓、枝葉伸出被風雨浸黑的圍牆。深綠、淺綠重重疊疊,偶有一朵小花從葉子裡探出頭來,遠了、近了,都能察覺它的嬌嫩燦爛。
一條全長不足300米的小路,用青石板鋪設而成,小心翼翼地蜿蜒在小樓之間,串聯著小樓間、居民們獨有的記憶。
和平巷附近一帶建築,建於1980年前後,路邊的小樓房,是當年法院、司法局的「員工宿舍」。
問起和平巷的「前世今生」,住在和平巷的黃伯開始滔滔不絕:1980年開始動工,推土機揚起灰塵,一棟棟小樓平地而起。1985年,和平巷略見規模,逐漸成了現有的模樣,小樓房並排站著,石板路代替了原有泥濘的小路,環繞在小樓間,堅實、厚重。
青青的石板在路上一塊接一塊地爬著,三十年的歲月把原先平整光滑的路面,雕琢得坑坑窪窪,深深淺淺的印子告訴人們,石板路已經不再適用於這個遍布鋼筋水泥的城市,可感情應該怎麼保留下來?
去年十一月,獅山街道對和平巷石板路進行修護,老人們向街道提意見,希望能把石板路留下來。為了留住老街的韻味,修繕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進行:石板下埋墊層,保證道路平整;路邊加暗渠,保障排水暢通......
如今的和平巷,居住的多是老人,歲月把過去孩童的打鬧聲,換成了老嫗緩緩的步伐。可街坊鄰里之間的人情味,卻愈發濃郁:幫腿腳不便的老人買點日用品、串門聊天,閒話家常......
和平巷的石板路,陪著附近一代人走過了他們豪情的歲月。在都市更迭下,在這處靜謐的屋邨,它選擇按下暫定鍵,繼續守望這些已經變得白髮蒼蒼的人們。
石景山下山路徑
微風細雨,石板路上苔痕青青,有一種說不出的意境美。而在獅山東風社區,石板路最後還是「輸」給了水泥。
從新光里二街向上走,尋找另一處石板路。沿街滿目皆是人間煙火氣。小狗不帶項圈,挨家挨戶閒逛著;牆上還掛著印在瓷磚上的老標語;遠遠一戶便能看到曬著魚乾、漁網,在這裡,依稀看見了珠海漁村的模樣。
兩個老伯在街邊下棋,閒敲棋子,不緊不慢,與他搭話,充耳不聞,只有落子聲當作是回應。正以為要吃癟,旁邊曬著太陽假寐的老太太開了口,原來新光里二街的長坡曾經也是石板路,天雨路滑不便行走,出於安全,水泥路成了優選。
殘存的一小節石板路,是石景山的下山路徑旁的一處山徑,連接著一口年份不明的老井。
山徑崎嶇,石板已經被磨得沒有稜角,甚至斷裂,埋進泥土裡,青苔別有用心了纏上石板。
老井安靜地佇立在路的盡頭,潮濕的空氣,印在地上斑駁的水漬,可以看出老井的受歡迎程度,就連苔蘚,都被往來匆匆的腳步嚇退,只能躲在石縫中。
山徑的石板路,因著地勢,比起屋邨的石板路多了幾分不規整的洒脫,它撐起了一個個抬水走過的肩膀,又任憑著青苔生長,與樹林形成美妙的融合。
新光里一街
新光里一街的石板路,與我先前所見的石板路大有不同。二十厘米見方的小石板,斜斜地整齊排列著。
石板路不長,一個小坡,路的盡頭是車水馬龍的海濱北路,飛速駛過的車輛,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到這裡的石板。
它或許在這裡20年,或者是更久遠的30年,沒有多少波瀾壯闊、哀怨纏綿,有的只是靜默。與公路相接,仿佛是從過去傳遞而來的目光,靜靜凝望著這個飛速發展的城市。
光華街石板階梯
城市快速發展,在你的記憶里,可能也有一條石板街,記錄了你平淡如水的生活。如果你厭倦了都市的車水馬龍,走膩了喧囂的水泥馬路,不如放慢腳步,踩一踩這青石板街,褪去浮華,也許你會發現生活的本真之美。
珠海香洲還有哪些石板路?留言告訴我們吧~
編輯、圖片:李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