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聽說過這樣一處遺址?
- 它將通州歷史提前到戰國時代;
- 它是全國首次全面保護、系統考古的漢代縣城遺址;
- 它曾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如今,它將建成百公頃的遺址公園,還要建設遺址博物館和考古工作站。
是的,它就是——路縣故城。
西漢路縣故城遺址,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被發現,城址及城外遺存保存完整,填補了漢代縣級城址考古的學術空白。
2017年,北京市確定對遺址進行保護及展示,由市文物局、通州區政府負責,建立路城考古工作站,將古城遺址建設成為遺址公園並配套建設博物館。
其中,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園林綠化項目已進入施工階段,園內綠化和道路施工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近日,北京市發改委對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博物館、考古工作站)項目下達前期工作函,推進項目開展前期手續,力爭早日開工。
目標
打造「路縣故城」文化名片
根據《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確定了實施範圍,其中
- 遺址公園用地面積113公頃,其中保護範圍88公頃,其餘為外圍道路。北至運潮減河南堤,南至規劃東古城街,西至規劃通運東路,東至規劃景行路。
- 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以「館站合建」的理念建設博物館、考古工作站、遊客服務中心。
路縣故城保護區劃示意圖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的重要內容,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目標是要通過遺址保護、考古發掘、文化體驗、生態建設、景觀美化等方面的綜合統籌,充分展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路縣故城遺址的全貌與文化價值,用文化織補城市功能,讓歷史融入城市生活,豐富副中心文化活力與內涵,打造通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溯源
填補漢代縣級城址考古學術空白
提起考古遺址公園,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有啥遺存?
這裡,發改君需要先從路縣故城的遺址說起。
2015年以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已經對路縣故城城址進行了持續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明確路縣城址是西漢時期漁陽郡下轄路縣的治所,距今約2000年。現存城址整體均埋藏於地下,城牆保存狀況較好,其中,北牆長606米,東牆長589米,南牆長575米,西牆長555米。城址的平面近似方形,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城牆外環繞著一周城壕(護城河)。城外西側為大型生活及手工業生產區;東北、東南、南部等為墓葬分布區。
路縣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圖
截至目前,路縣故城遺址及周邊已發現漢代城址一座(路縣故城),發掘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4000多座,窯址165座、灰坑1096座、房址45座、水井155口、道路21條,以及金代塔基6座、明清時期的寺廟基址1處、明清時期的大運河故道1處等,出土銅、玉、瓷器等重要文物1萬餘件(套)。
從左至右依次為東漢陶庖廚俑、東漢陶羊、東漢陶樓、東漢鋪地方磚
豐碩的考古成果,使通州的信史提前到戰國時代,填補了漢代縣級城址考古的學術空白。遺址考古發掘的順利推進,也為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文化內核和堅實基礎。
原則
考古優先、可持續發展
35萬平方米的西漢縣城,留下了漢代城市空間與生活的鮮活記錄。
「如何讓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既得到完善保護,又兼顧文化體驗傳承?」成為了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中的重要問題。
定位為以持續考古為特色、學者與公眾共同推進的歷史文化場所,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將堅持考古優先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考古優先
將保護遺址資源,對已明確的遺存實施有效保護,並為遺址提供更為安全、真實、完整的環境作為首要原則。以遺址保護、展示指導公園景觀及其他設施設計,以已經明確的考古材料為依據,以重要遺址點為主要展示對象,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真實的遺址環境。
可持續發展
加強合理利用、文化展示,結合遺址保護和展示,打造具有文化主題、特色景觀的綠色空間。對於考古遺址的保護、展示手段均為其未來發展留有餘地,考慮隨著科技、環境等條件日益成熟後的進一步保護、展示,使之成為有利於持續考古工作發展的平台。
功能
遺產保護、文化體驗、生態休閒
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將具備3大功能
遺產保護
以考古發掘與保護研究作為考古遺址公園的核心功能,實現路縣故城遺址的有效保護與可持續研究,推進對北京漢代文化及通州歷史的研究。
文化體驗
通過對遺址、遺存及漢代文化的展示,使人們能夠感受到漢代縣城的環境風貌;通過考古專業實習、考古科普教育、考古模擬體驗等,增加田野考古的參與性,提高人們對遺址保護的認識,增強人們對漢文化與城市歷史的興趣。
生態休閒
通過生態景觀建設,為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區本地增添一處日常休閒遊憩的空間。
共同期待吧,建成後咱們就可以一起去體驗啦!
感謝: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