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眾生皆苦」,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曾經有一位得道高僧告誡我的爺爺,人的一生只要熬過了這三個坎兒,一切都會順遂。
一、放不下。
兩個僧侶在過河時遇到一位妙齡少女,少女怕河水打濕自己的華服,央求僧人背她過河。其中一僧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不能背其過河,另一個僧人則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在過河之後,那個僧人責問背少女的僧人,為什麼要背她過河,是不是他佛心不穩,破了色戒。僧人疑惑的說:「我過了河就放下了,你還背在身上嗎?」這時僧人才恍然大悟。
有人執著於金錢,為了自己的利益奔波勞累,樂此不疲;有人執著於權勢,幻想著一切盡在我之掌握,能夠呼風喚雨。
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因緣的,名利、地位、權勢都是短暫的,虛妄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放不下的人和事,其實都是心中的負累,佛法講求一切隨心,心靜則澄明。退一步海闊天空,只有學會放下,前方的路才會更寬廣,收穫也才會更多。
二、舍不掉。
一人問僧人,「我名利,地位,權勢都有了,為什麼我還是不開心呢?」僧人沒有說話,只是讓他背著背簍去爬上前面的那座山,背簍里放著幾塊大石頭,這些石頭代表著他現在擁有的東西。
那人背起背簍就往山上走去,但是路程才走完三分之一,他就已經累得氣喘吁吁。這時僧人出現了,「你現在能不能放下名利?」那人搖了搖頭。
好不容易走完一半,他就累到趴到地上,沒有力氣再往前一步。
這時僧人又出現了,「你現在能不能放下地位?」那人又搖了搖頭。
僧人說那你還能走嗎?那人只說自己筋疲力盡了。
這時僧人把他背簍里最大的那塊象徵著名利的石頭丟掉了,然後讓他繼續上路。每走一段路,僧人就會讓他從背簍里丟下一塊石頭。剩下的路,那人走得越來越輕鬆,很快就到了山頂。
這時僧人問他,可曾想到什麼?那人回答說:「我對於身外之物太過於執著,反而忘記了自己的本心。」僧人笑著點了點頭。
是啊,名利,權勢固然是眾人所追求的,但是這些都只是我們存於世的附帶之物。這些外在之物只是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而不是被這些事務所累,束縛自身。
三、求不得。
前段時間有首令人感傷的流行歌曲《渡我不渡她》,這首歌寫的是遁入空門的男子的獨白,大意是有一位年少的郡主住在寺廟附近,有一次隨著父親去寺廟禮佛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敲木魚的小和尚。
後來,他們倆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懵懂的感情在心底慢慢的醞釀開,小和尚自然是不能破戒的,後來,郡主不再出現,小和尚的修為也越來越高深,直到知道了郡主死去的消息,小和尚才清楚事情的原委,他找到了害死郡主的皇子,為郡主報仇。
這首歌一出現就打動了很多人,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勾起了他們心底那些求而不得的事情。
他們的相遇是偶然,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是早已註定。不知是郡主感傷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還是小和尚因為身在佛門無法言愛。
其實在《楞嚴經》中也有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愛情」故事。
摩登伽女在打水的時候遇到了饑渴難耐的阿難,因為他們有五百世的情緣,這一世的摩登伽女也無法避免的愛上了阿難。
但是她的愛是狹隘的,她千方百計地留下了阿難,並且試圖使其破戒。摩登伽女對阿難的求而不得,致使其誤入歧途,也差點毀了阿難。最後阿難成功脫離了她的誘惑,同時成功的度她出了苦海。
摩登伽女對阿難的求而不得,致使其誤入歧途,也差點毀了阿難。最後阿難成功脫離了她的誘惑,同時成功的度她出了苦海。
在三者中,其實求而不得最難熬,至少前兩者都是建立在已經得到的基礎上,後者則是付出再多也是徒勞。放不下與舍不掉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都是心中被外物所束縛,忘了本心。
時下提倡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斷舍離。家裡總是堆滿雜物,有些東西其實一年用不了兩次。
但是心裡總會想著萬一哪天會用到,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生活的空間反而越來越小,需要的東西也越來越難找。
斷舍離之後,家裡的空間變大了,收拾房間的時間減少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增多了。對家中雜物的斷舍離其實也是自我身心的一次斷舍離,在放棄外物的同時,自己的心也變得開闊。
放不下,舍不掉,求不得,皆因心中執著,放下即得自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bkmdm4BMH2_cNUgB2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