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魔法」雖好用,但要小心「上癮」,關鍵要避開這2個「坑」

2019-10-16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把注意力長時間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可是現實卻是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超不過三秒",寫一會兒的作業之後就想要去上廁所、吃東西……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也是一件令家長"頭疼的"事情。

其實要孩子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孩子要處於"心流"狀態,當孩子處於"心流"狀態的時候就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他正在做的事情當中,很多的家長可能不太明白"心流"是什麼,現在我們一起了了解一下吧。

有關"心流"的那些"事"

  • 有關"心流"

"心流"指的是:當人們沉浸在當下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或者是某個目標中的時候,全神貫注地、全情投入並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

"心流"的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教授提出,他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書中寫道:

全力以赴的、忘我的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情,就是一種"心流現象",也有人之為"福流"或者是"涌流",有的時候也被稱為"心流魔法"。

  • "心流"的相關特點

一般來說,"心流"有八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明確的目標

"心流"能夠產生明確的目標以及具體的行動規則,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第二個特徵:即時反饋

"心流"即時反饋的特徵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好,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驟之後,立刻判斷自己是否有所改進。

第三個特徵:挑戰與技能匹配

這個特徵是個人能力與挑戰之間的平衡。如果選擇的挑戰的難度過於低的話,則會表現出孩子的能力很高,孩子可能就會感覺無聊,因為沒有挑戰性;如果現在的挑戰的難度過於高的話,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看不到希望,最後產生焦慮。

第四個特徵:身心合一

在"心流"狀態下,心靈和身體合二為一,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活動中,沒有任何雜念,全身心的享受當下這一刻。

第五個特徵:注意力集中

當孩子全力以赴的、專注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把身體和精神能量全部投入進去,此時孩子大腦內部負熵流增加,思想變得井然有序。

第六個特徵:控制感

一位登山家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登山時你完全不會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那時的你會進入到一個新的世界,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一旦進入狀態,世界就變得十分真實,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成為你的全部。""心流"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七個特徵:失去自我意識

當孩子完全投入某種活動的時候,就沒有餘力再去考慮過去或者是未來亦或者是和當前任何不相干的事情。孩子會忘了一切,自我意識消失,隨之會產生一種與環境結合的感覺。

第八個特徵:時間感失真

就是和中國的一個成語說的廢寢忘食一樣,就是一種時間感失真,因為做一件事情太過於專注,導致忘記時間的存在。

結合這些種種的特點我們可以得知:"心流魔法"能夠給孩子帶來許多的益處。

"心流魔法"帶來的益處

"心流魔法"能夠給孩子帶來許許多多的益處這邊就不一一的進行列舉了,現在主要來說一下比較重要的那一個:

當孩子處於"心流"狀態的時候,往往會進入到一個忘我的境界。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能夠對某一樣事物進行更加深刻的探索以及能夠更加的專注於眼前的事物,此外也能夠進行更多層次的思考。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看待問題的時候也會提出更加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不能夠真正的去解決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心流魔法"能夠給孩子帶來的益處是非常的重要的,可是"心流魔法"雖好用但是要小心"上癮",孩子一旦"上癮"就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心流魔法"雖好,但不能貪多,小心掉入這兩個"坑"

讓孩子專注的去做一件事情的確是一件好的事情,可是讓孩子擁有"心流"卻不一定是好的事情,因為"心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情緒,同時凡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因為"心流"具有"控制感"這一特徵因此加大了孩子對"心流""上癮"的可能性,所以要特別注意一下"心流"的這兩個"坑"。

  • "坑一":使孩子的視野變得局限

在孩子掌握了"心流"之後就是代表著孩子他們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的一種狀態,它能夠讓孩子更加集中精力去解決眼前的難題,往往在很多的時候會忽略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使事情在處理完之後還是存在一定的瑕疵。

比如說:

掌握"心流"能力的一名律師,在應對一場典禮時他只會注意到自己所熟悉的事情,卻對這項典禮在美學、服務民眾以及社交等方面的意義卻渾然不知,由此他很有可能就錯失了成長的良機。掌握了"心流"能力的人,往往會比較容易沉迷於"心流"這種美妙體驗中並且會為了追隨這種最佳體驗而錯失掉學習其它新知識、新技能的契機,簡單的來說就是讓孩子的視野變得局限。

  • 坑二:對"心流"體驗上癮

"心流"能夠讓孩子時刻匯聚起注意力,從而變得專注無比。但是,一般來說:注意力專注的人,會自動地去屏蔽自己不想看到的場景,此外,在"心流"體驗的過程中能夠讓感受到控制感所帶來的愉悅,因此會很容易對"心流"體驗上癮。

對"心流"體驗上癮之後,孩子慢慢的會變得遇到問題的時候會選擇逃避問題;由於這個過程中有帶來控制感,可是當與現實生活相違背的時候孩子甚至可能會一蹶不振。

避"坑"不能不做的事情

其實孩子的專注力也不是一點都不存在的,孩子的專注力並沒有我們家長所想的那麼差;曾經有研究機構指出:

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專注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2-5分鐘。1歲的孩子會有3-5分鐘,2歲的孩子有4-10分鐘,3歲的孩子有6-15分鐘,4歲的孩子有8-20分鐘;因此很多的時候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 讓孩子做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還小因此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往往是比較的差,對他們來說,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就是是這件事"好玩"。

一般來說,孩子對於感興趣的事物,會天生帶有一種專注感。蒙台梭利在著作中幾次提到過這麼一個說法:孩子有著內在的心理驅動投入到他們願意進行的活動中,樂此不疲,充滿精力並且摒棄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性目的。對於他們喜歡的活動,他們會十分專注、安靜地重複進行。

所以家長可以做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甚至可以給孩子們製造一些環境加強他們的興趣,比如說:孩子喜歡畫畫,可以幫孩子報興趣班;孩子喜歡樂器,可以帶著孩子去現場看演唱會,多帶孩子去買這些樂器的商店逛逛甚至給孩子買一個相對應的樂器。

  • 不要去打擾孩子

很多的家長可能會在孩子玩堆積木的時候看到孩子總是堆不上去或者是怎麼樣而忍不住去"幫助"孩子堆好,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是在打斷孩子,是不可取的;同樣的道理,家長在孩子專注於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去給孩子送吃的等行為也是不可取的。

蒙台梭利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自'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 為孩子設置"跳一跳能夠著"的挑戰

構成"心流"狀態很重要的一點是:目標和挑戰要適度。難度太大孩子容易泄氣,可能就發脾氣不想玩了;難度太小,孩子會覺得無聊,玩幾下就不想玩了。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法中,也將引導孩子的專注力作為首要任務。因為在專注的過程中,孩子能夠體驗"心流"——能夠給他們帶來極高的幸福感,進而發展出性格優勢:自信、求知……,在運用"心流魔法"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那兩大"坑"。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註:(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aDW1m0BMH2_cNUgP0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