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網站公布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洛陽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上榜!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2019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的通知》(辦非遺發〔2019〕66號),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根據檢查情況,經各地申報,文化和旅遊部同意對793個涉及更名、撤銷、職能調整的保護單位進行調整和重新認定、對14個檢查不合格的保護單位給予限期整改、對38個檢查不合格的保護單位取消其保護單位資格。
現將調整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予以公布(見附件),請各地落實管理責任,督促保護單位提高履責意識,做好保護工作,接受社會監督。
特此通知。
附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
2019年11月12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保護單位名單(洛陽)
河圖洛書傳說
河圖洛書傳說是誕生於洛陽地區的關於「河出圖」「洛出書」等相關故事的民間傳說體系,主要包括龍馬負圖寺的傳說、神龜獻洛書等內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河圖洛書傳說是有關中華文明起源的傳說之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源文化,它印證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能夠對研究中華文化的起源提供重要的幫助。
(資料圖)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作為我國傳統曲藝音樂品種,也是河洛地區獨特的說唱藝術瑰寶,在其傳承的歷史中,吸收了河南當地多種藝術形式,集多種傳統音樂元素於一身,是研究中國傳統說唱音樂寶貴的「活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理論意義。
(資料圖)
燈彩(洛陽宮燈)
洛陽宮燈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十分複雜,從製作到成燈,需經過七十多道工序。品種分為紗燈類、方燈類、多角類、紅小燈等四大類,四大類中又各有若干小類。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和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資料圖)
唐三彩燒制技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所謂三彩就是白色素胎上塗以黃、赭、綠、蘭和紫色等釉色,其中多以黃、綠、白為主,組合使用故稱三彩,又表示多彩多色之意。因大批珍品文物在洛陽出土,故又稱「洛陽唐三彩」。
(資料圖)
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真不同飯店在清朝晚期,以製作洛陽水席而聞名於一方,長時期以經營洛陽水席為主,在這裡一代代洛陽水席的廚師手把手傳承至今。
(資料圖)
中醫正骨療法(平樂郭氏正骨法)
洛陽正骨是治療骨傷疾病的民間中醫療法,又稱「平樂郭氏正骨」、「平樂正骨」、「白馬寺正骨」。洛陽正骨源於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郭氏家族,形成於清代嘉慶年間。郭家世代居家鄉行醫,族內秘傳,其後的幾代傳人都秉承祖訓,致力於中醫骨傷醫學的發展、創新,使源遠流長的平樂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民間樸素醫技上升為造福人類的中華骨傷科學。
民間信俗(關公信俗)
「關公信俗」是華人世界信仰關羽的一系列民間風俗。河南洛陽的關林是我國唯一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築群,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它因葬有關羽首級而形成廟祀,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形成今天廟會的基本規模。
(資料圖)
洛陽牡丹花會
從1982年起,牡丹花成為洛陽的「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當地都要結合牡丹花期(穀雨時節)舉辦「洛陽牡丹花會」。花會期間,觀賞者圍繞牡丹開展賞花、觀燈、作畫、賦詩等文化活動,使洛陽牡丹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資料圖)
這麼好的消息,
快讓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