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現在依然堅守

2019-09-16     高廣銀

1971年7月,基辛格訪華,在迎賓館受到總理的熱情接見,看似破冰之旅,但是中美的矛盾並沒有隨著基辛格的訪華而有所緩和,相反,當年的談判氣氛異常緊張,甚至陷入僵局。而此時總理建議,先休息一會,品嘗烤鴨。

這是一頓讓所有美國人難忘的宴席,是一桌傳統的北京烤鴨宴,主菜是飽滿多油的北京烤鴨,鮮嫩又酥脆的鴨肉,再配上咸甜交織的醬汁,伴著蔥絲和黃瓜絲,捲入薄薄的荷葉餅中,入口即讓美國人終身難忘。除了鴨肉,還有鴨骨做成的湯,在配一些脆皮、鴨掌、鴨頭等菜品,可以說烤鴨成為了當時整個宴會的主角。

從此之後整個會談都充滿了甜美的味道,雙方氣氛輕鬆愉快很多。這道宴席也成為中美宴會必選菜品,之後無論是尼克森訪華,還是後來的中美正式建交,北京烤鴨都見證了這段歷史。

但是全聚德這個老字號的恢復要等到1980年2月9日,這個同治三年創立的老字號,在建國初期也經歷了公私合營,品牌幾近淹沒的危機。同年恢復的老字號還有「四做魚」的魯菜致美齋;還有億霸王別姬,子龍脫袍,炒米粉等聞名的湘菜館等。

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無疑是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的開業,隨後越來越多的個體飯館出現在北京大街小巷。

1980年9月30日,在北京內燃機廠當炊事員的郭培基,在幫愛人把攤子支起來之後,就去上班了。等到他下班的時候,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自己家門口被一群人圍得密不透風,擁擠的人群甚至都排到胡同口。好多鄰居看見郭培基還問他:「你家飯館都開業了,你咋還上班呢?快回去看看,來了好多老外」

當天郭培基給愛人劉桂仙生好爐子之後,這個爐子火就沒有斷過,劉桂仙用僅有的36塊錢,買了4隻鴨子,本來打算做幾道菜,讓鄰居們嘗嘗,然後再說開業的事。但是這個消息不脛而走,當時嗅覺靈敏的西方記者抓住了這個契機,蜂擁而至。

當郭培基進屋的時候,這批記者依然在餐館裡,非要品嘗他們家的菜品。郭培基餐館裡已經沒有任何可吃的菜了,於是向鄰居借了點麵條,做幾碗打滷面,這批記者不但吃得精光,而且大肆報道悅賓飯館菜品的美味。

於是悅賓飯館名聲越來越大,甚至春節期間,國務院副總理都到悅賓飯館拜年,鼓勵他們把買賣做大。有了領導人的肯定,郭培基夫婦更是放足了膽子。當時京華時報記載,當時很多原悅賓飯館的老主顧,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邀請親朋好友,排隊嘗鮮,甚至大雪紛飛的冬夜,大家也在他們家門口等上兩三個小時。

當時悅賓飯館最拿手的是蒜泥肘子、鍋燒鴨、五絲桶、扒白菜等。當時悅賓飯館並不便宜,隨便幾個招牌菜,也需要當時一個工人半個月工資。

悅賓飯館雖然名頭很大,到今天依然很低調,隱藏在翠花胡同里,如果不細心找,真有可能會被漏過。

其實北京菜現在很難去定義它,北京本地菜品很少,除了烤鴨,沒什麼原生的北京菜。可能有些人說白煮肉是地道的北京菜,實際上這道菜是東北滿族人祭祀的菜品。很多北京人喜歡的涼菜,大都來自山東。

北京從元代開始,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彙集於此,帶來了各地美食,是各地口味的承接者。不像四川,蜀道難,山川險阻的阻隔,讓本地風土人情,烹調口味有所不同。

悅賓飯館依然保留著那個年代生活的一些細節,比如角落裡的水龍頭,牆上掛的白毛巾,甚至洗手用黃肥皂等。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慢慢都會被時間給淡忘,也許悅賓飯館保留的不是味道,而是一份記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Q8Ya20BJleJMoPM4b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