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送禮被拒,要想幼兒園老師關照娃,多說這3句話比送禮實在

2020-09-19   蔓德育兒

原標題:教師節送禮被拒,要想幼兒園老師關照娃,多說這3句話比送禮實在

教師節當天看到一條老師拒收禮物的新聞,還是挺有感觸的。

福建一所學校,校長親自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一邊和孩子問好,一邊督促孩子不要帶禮物進校園。提了禮物的小朋友只好把禮物袋交還給爸爸媽媽。

相信所有當父母的都有過這個糾結: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呢?

送吧,一方面怕拒收;另一方面又擔心,送了一次之後,以後不僅每次都要送,而且禮物價格還得"水漲船高"。

要是不送吧,若是其他家長都偷偷送了,我們家孩子會不會受冷落受欺負

其中的"博弈"堪比職場。

想當年剛剛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也有過類似"懵懂無知"的經歷。

我家孩子屬於小月齡,和同班同學比起來要矮上一大截兒。再加上聽了身邊幾個"過來人"的經驗,也想著給老師送點禮,好讓老師多關照點。

我們找到老師說明來意之後,老師說什麼也不肯收禮,要我們帶回去。我只好找到一位當幼師的朋友請教。

朋友一聽到"送禮"兩個字,立刻明白了我糾結的地方,告訴我是我們"想太多了",其實幼兒園並沒有那麼複雜的勾心鬥角,只需要多對老師說3句話就好,這比送禮實在得多。

常對老師說這3句話,比送禮更實在

給老師送一次禮不過是一點蠅頭小利。現在很多學校管得嚴,老師收了禮反而會受到處罰,得不償失的事情老師當然不願意做。

拋開金錢的問題,教師也是一份職業,老師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輕鬆順利一些。

第一句: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

一般幼兒園一個班只有兩三個老師,但是卻需要照顧二三十個孩子。老師的辛苦程度可想而已,而且事實上也確實無法絕對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總有疏忽或漏掉的可能。那些性格內向、父母又不常出現的孩子,的確很容易在一個集體里被老師無意地的忽視了。

常對老師說"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不是讓家長到幼兒園去幫忙帶孩子,想想這也不可能。

我們能做的是積極響應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參與家委會的一些活動在班級群里響應配合老師的計劃安排等等,這些就是在幫老師完成各種各樣的幼兒園工作安排,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

一個願意花時間到學校參與各種活動的家長,比一個總是送禮的家長更容易被老師記住,在平常的幼兒園生活里自然而然不會忽視孩子了。

第二句:老師,我們家孩子調皮,您費心了!

古人常說"犬子不才",用這種謙虛的說法來向外人介紹自己的孩子。

看起來有點古板迂腐,但成人的世界其實又非常吃這一套。因為謙虛的說法不會讓別人感受到敵意,無形之中就拉近了距離。

父母在和老師溝通的時候,可以客觀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一方面,可以讓老師快速了解孩子,記住孩子的特徵,方便以後有針對性的照顧。另一方面,老師也會找出很多孩子的優點,去回應父母的謙虛說法,這樣也能在老師心目中起到正面的強化效果。

第三句:老師,您對我們家孩子有什麼建議嗎?

現在幼兒園都是下午4點多就放學了,但老師一般需要到5點以後才下班。這中間一段時間,其實也是幼兒園留給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時間。

父母如果有時間去接孩子,不妨順便在這個時間段找老師聊一聊孩子當天的情況,問問老師有什麼建議。

第一次老師很有可能含含糊糊的回答"挺好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因為老師忙碌了一天要照顧二三十個孩子,很難每個孩子都關注到。

不過,當父母經常問老師孩子的情況,老師就會記在心裡,白天的時候就會更加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以便更好地回應家長。

【蔓德育兒小心得】

如何和老師溝通?如何能讓老師多關照孩子?

對待老師的態度,不需要像下級對待上級一樣阿諛奉承,如果把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總是想著用禮物或言語去討好,老師反而覺得這家人好欺負。

但反過來,總是不考慮老師的感受,在人家下班休息時間不短的電話、簡訊溝通,也會侵占老師的私人空間,導致老師對這個家庭整體印象都很差。

很多時候是我們父母把問題複雜化了,其實老師也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老師覺得父母好溝通、好接觸,自然會對孩子也抱有好感。

【互動話題】

你給老師送過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