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年,不僅僅是中國遭受到新型病毒的困擾,世界其他國家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之前得到控制的病毒又死灰復燃,新生和再生的病毒已經成為世界公共衛生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據不完全統計,20年時間內,發現了30多種新型烈性病原體,其中有一半是新病毒,比如伊波拉病毒、愛滋病等,特別是2002年的SARS,給人類健康、社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另一方面比如登革熱、骨髓灰質、病毒性肝炎等已經被控制的病毒,也在不同地區再次流行。
蟲媒病毒
大部分新生的病毒都以昆蟲,或者動物為源媒體,只有少數的例外。蟲媒病毒依靠節肢動物,或者脊椎動物進行病原體的傳播。這些非人類宿主通過反覆接觸人類,或者牲畜等,將病毒傳播給人類,比如常見的跳蚤、蚊子等,當這些昆蟲吸取動物血液之後,便獲得了病毒,在叮咬其他動物,或者人類的時候,就把病毒傳播給人了或者牲畜。
這些病症通常表現為發熱、出血還有神經性腦炎。目前534種蟲媒性病毒,其中有134種被證明是能夠引起人類疾病的。這些蟲媒主要包括布尼安病毒科,黃病毒科和披蓋病毒科病毒為人畜共患病毒病的主要病源物。登革出血熱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西尼羅病毒和黃熱病毒等蟲媒病毒是20世紀最後10年以及21世紀重新出現的對人類造成危害的最重要病毒病原。
這些蟲媒病毒分布非常廣泛,大多數病毒來自非洲或者南美的熱帶雨林,這兩個地區分布的蟲媒達到135種。亞洲東南亞地區,與非洲南美非常相似,從亞洲發現的病毒數量為78種,但是這項數據之所以差異比較大,或許是因為研究不夠深入。其他地區,比如澳大利亞、北美或者歐洲,分別只有60種、91種和35種。
過去20年,這些病毒呈現全球擴張的趨勢,疾病發生的頻率不斷增加,流行性也不斷加強,並且出現了跨物種的趨勢。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控制這些昆蟲成為主要手段,比如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就通過控制蚊蟲的方式,控制登革熱。70年代曾經放棄對蚊蟲的控制,之後30年導致登革熱死灰復燃。
西尼羅病毒,1937年在非洲烏干達尼羅河地區在一名罹難的婦女身體分離出西尼羅病毒,隨後在不同國家,比如俄羅斯、義大利、美國、以及阿爾及利亞等都爆發了西尼羅病。2002年美國有44個州,4000多人遭受到感染,並且造成284人死亡。
西尼羅病毒能夠導致人體腦膜炎,也能夠讓馬和鳥類致病。西尼羅病毒也是一種蟲媒病毒,不同於蚊蟲的傳播,當獲得病毒的蚊蟲叮咬鳥類後,並將這種病毒傳播,從而造成傳播範圍擴大。之後138種鳥類檢測到該病毒,其中烏鴉和喜鵲是最敏感的鳥類。但是鳥類在感染此類病毒之後能夠存活下來,從而保證宿主的最大範圍傳播,之後在鱷魚體內也發現了該病毒,從而又多了一條傳播途徑。
該病毒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完全消滅,也沒有特效藥,在2019年,希臘有2名西尼羅病毒患者死亡。該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避免被蚊蟲叮咬。
登革熱,這類疾病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曾經在各國都發生過大規模流行,也曾一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近些年來登革熱又出現在亞洲、太平洋、以及美洲地區。1998年,登革熱成為僅次於瘧疾的熱帶疾病。
這種疾病也是主要通過蚊蟲傳播的,目前也沒有好的疫苗來預防這類疾病,預防蚊蟲叮咬成為最有效的防護手段。
流行性乙腦,這種疾病也被稱之為日本腦炎,是由B肝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也是通過蚊蟲傳播。本病主要通過感染學前兒童,死亡率高達10%,而且有後遺症。這類疾病主要分布在亞洲,目前全世界大概有4到5萬病例,在我國每年平均有1到2萬病例。
從目前報道來看,已經從26種蚊蟲體內分離出了乙腦病毒,另外從蝙蝠和鳥的體內也分離出了這種病毒,表明該病毒宿主範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乙腦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動物源病毒
動物源病毒是指受感染動物為主要傳染源的病毒,由於這類病毒主要通過動物為傳播媒介,因此人畜共患的情況比較多,但是感染之後,任何動物的表現不一定相同。近些年由動物傳染給人的新生病並不鮮見,比如2019年的新型冠狀病毒,以及2002年的非典型肺炎。
從愛滋病、伊波拉再到猴痘病毒等,都是通過動物傳染給人類的。這些病毒多為新型病毒,也就是說這類病毒之前都未曾發現過。
尼巴病毒,這類病毒是在1998年在馬來西亞首次爆發的,在幾周之內感染了276人,導致106人死亡。該病毒在豬體內繁殖很快,一旦感染肺部會導致劇烈咳嗽,還伴隨高燒、出血、肌肉疼等症狀,當病毒進入人體腦部之後,患者也很快就會死亡。人類可以傳染給豬以外,還可以通過狗、貓、羊等動物傳播。
該病毒寄生宿主主要是來自馬來的大狐蝠,或許與破壞環境,森林面積減小有關,迫使大狐蝠從傳統的森林環境當中遷移到人類果園當中覓食,與果園當中的豬發生感染,從而將病毒傳染給人類。
尼巴病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病毒之一,與非洲伊波拉病毒屬於最高的四級病毒,目前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手段,和伊波拉一樣,只能通過自然隔離的方式,阻斷傳染。
亨德拉病毒,1994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首府布里斯班尼近郊的亨德拉鎮,爆發了一種嚴重的人和馬共患的致死性呼吸道疾病。當時有21匹馬,和2個人感染,並且導致14匹馬和1人死亡。
該病主要是通過接觸馬的體液傳染的,因此傳染性沒有那麼強,最後通過病毒分析,該病毒主要來自三種狐蝠,分別是灰首狐蝠、中央狐蝠和眼鏡狐蝠,其宿主也是蝙蝠。
除了尼巴病毒、亨德拉病毒以外,在1997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上地區發現的梅南高病毒,以及1996年在澳大利亞發現的澳大利亞蝙蝠狂犬病毒,均來自蝙蝠。
SARS冠狀病毒,這是目前監測到來自於蝙蝠的傳播人數最多的一種病毒,在通過果子狸躍遷到人體之後,其S蛋白質的快速變異適應新宿主。
蝙蝠被稱之為「毒王」,從目前觀測到數據,科學家從200餘種蝙蝠體內,發現近4100多種病毒,其中就包括的SARS病毒,以及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
由於蝙蝠和人類一樣是哺乳類動物,而且體溫也與人類相近。蝙蝠的體溫剛好是人體高燒時候的溫度,因此病毒在蝙蝠體內無法大規模繁殖,與蝙蝠能夠和諧相處。但是當這些病毒進入人體之後,就會和人體的免疫系統相衝突,會造成肺炎等症狀。
這次SARS疫情共導致8069人患病,774人死亡,值得一提的是中國SARS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協作組的科學家最近在SARS病毒進化規律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弄清這種病毒最終如何適應人類新宿主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另外,抗擊SARS及當前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戰役啟示我們,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必須要有全國以及全球範圍的合作。
在野生動物攜帶病毒病原的研究與預防方面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隨著人口流動增強、生態環境改變等,這些蟲媒病毒和動物疫源性病毒也在不斷地擴大宿主範圍和流行範圍,有可能跨越物種障礙進而對人畜造成更大的危害。
近年來,新生病毒的爆發和已消亡病毒的死灰復燃明顯增加,其原因十分複雜,對其發生和流行規律尚有待認識。但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過去20年人口和社會的變遷對自然疫源病毒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人口增長主要是熱帶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城市化農業種植模式的變化、新的灌溉系統以及森林的過渡開採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新生病毒疾病產生的十分重要的原因。而現代交通業更加快了病毒的傳播與流行。
由於在不同區域的流行以及不同媒介和動物宿主參與傳播所帶來的選擇壓力的變化,導致病原物的遺傳變化所產生的新的變異株可能具有更大的毒力和傳染性,因而消亡病毒重新爆發,溫和的病毒烈性化。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媒介昆蟲的控制能力及公共防禦與控制系統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JJF9G8B3uTiws8KIi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