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長征「加油站」揮師到陝甘

2019-08-18     大西北網

新華社蘭州8月17日電題:哈達鋪:長征「加油站」 揮師到陝甘

新華社記者王若辰、文靜、梁軍

8月16日,在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展廳內,觀眾參觀拍攝復原當年哈達鋪蘇維埃政府成立場面的雕塑。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8月16日,在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展廳內,觀眾參觀展出的較早報道紅軍長征情況的報紙《救國時報》。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1935年9月,中央紅軍攻下天險臘子口後,來到甘肅省宕昌縣一個富庶的小鎮——哈達鋪。在這裡,中央紅軍得到難得的物資給養,並通過幾份報紙,確定了到陝甘革命根據地落腳的重大戰略決策。

哈達鋪位於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交匯處,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是遠近聞名的中藥材之鄉,商號林立,貿易繁華。

長期在荒山野嶺跋涉的中央紅軍,在哈達鋪有了養精蓄銳的機會和條件。一個在軍隊歷史上獨特又實在的口號,在哈達鋪紅軍政治部里誕生並飛快傳達:「大家要食得好」。

8月16日,在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參觀者觀看反映哈達鋪群眾教紅軍做麵食的蠟像。在哈達鋪期間,不少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向當地群眾學會了製作饅頭、大餅等麵食。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8月16日,遊客在哈達鋪鎮紅軍街上的紅軍幹部會議會址參觀。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講解員卯曉琴介紹,紅一方面軍戰士大多來自南方,長征部隊到達北方後,戰士們飲食有諸多不適。然而在哈達鋪,這一情況發生了轉機。

當地百姓熱絡地教戰士們拿起擀麵杖擀麵、抬著笸籮篩面。「在老鄉們的幫助下,戰士們學著蒸饅頭、烙大餅、擀麵條。」卯曉琴說。

於是紅軍中流傳出「雪山草地苦剛完,哈達鍋盔香又香」的感嘆。

「在哈達鋪鎮停留的這段時間,紅軍部隊急需的大量物資和糧食得到了補充,戰士們得以休整。因此,哈達鋪被叫作長征路上的紅色加油站。」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辦公室主任趙王林說。

8月16日,一名身穿紅軍服的少年牽馬走在哈達鋪鎮紅軍街上。當地群眾經常為遊客表演再現紅軍經過哈達鋪場景的節目。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8月16日,遊客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碑前參觀。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當年紅軍初入哈達鋪,偵察連從郵政代辦所收集回《大公報》《中央日報》《山西日報》《晉陽日報》等報紙。

「全陝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縣,半赤化者十餘縣。」「全陝北赤化人民七十餘萬,編為赤衛隊者二十餘萬,赤軍者二萬。」張聞天據此寫了《發展著的陝甘蘇維埃革命運動》。

國民黨氣急敗壞的「剿匪」新聞和報道,此刻成了中央和紅軍領導眼中天大的好消息!報紙上的消息說明陝甘不僅有紅軍、有游擊隊,更有一大塊發展著的革命根據地。

9月22日,在哈達鋪下街村的關帝廟內召開了中央紅軍團以上幹部會議。長征跋山涉水,到底要走到哪裡去?現在有答案了——到陝甘革命根據地去!會場上頓時爆發一片歡騰。

如今的哈達鋪鎮上有一條長約千米的老街,「紅軍」「長征」等字眼是這條街的高頻詞,紅軍鍋盔、紅軍鞋、長征飯店等不時映入眼帘,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紅軍街」。

8月16日,遊客在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8月16日,在哈達鋪鎮紅軍街,一名女孩在整理出售的「紅軍餅子」。紅軍長征的歷史在哈達鋪鎮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在哈達鋪鎮拍攝的紅軍門和紅軍街(7月26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沿著紅軍街走,北面是毛澤東的舊居義和昌。趙王林介紹,義和昌曾是當地有名的藥鋪。據說,毛澤東暫住的義和昌,夜晚總是燈盞長明。「為了紅軍『何以為家』的問題,毛澤東夜夜苦思冥想,徹夜難眠。」趙王林說。

向前在一個岔路口右拐,可見周恩來的舊居同善堂留存完整。同善堂斜對面,有一家暢氏診所,診所經營者暢家四代行醫。除了醫術高明,暢家和紅軍的一段淵源也讓一家人在當地頗有名氣。

暢氏診所的暢輝民介紹,1935年,在哈達鋪行醫大半輩子的太爺爺暢通已年近70,因醫術高明聞名於十里八鄉。

紅軍在哈達鋪時,周恩來肝病復發,身體虛弱,面黃肌瘦。紅軍便請暢通為周恩來看病。「太爺爺領著當時還是學徒的父親,一個把脈、開藥方,一個背藥箱、抓藥,一老一小給首長看病。」暢輝民說。

6月18日,幾名身穿紅軍服的小學生在哈達鋪鎮紅軍街上的郵政代辦所舊址前。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8月16日拍攝的紅軍門和紅軍長征哈達鋪紀念館。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在暢通的悉心調理下,周恩來的身體明顯好轉。暢輝民的父親向他提起,周恩來和鄧穎超曾親自登門道謝。

哈達鋪是長征路上的加油站、轉折點。哈達鋪不僅為紅軍戰士提供了豐富的物資、食糧,也通過報紙等「精神食糧」,讓仍在黑暗中徘徊的長征隊伍找到了光明的方向。(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HWQqWwBvvf6VcSZNf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