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多提倡新詩,而要研究平仄格律?

2020-01-07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為什麼感覺現在老是有人拿平平仄仄來說事,多提倡些新詩不好嗎?

這個問題帶有一點抱怨性質的偏見。

想起以前打的一個比方,舊體詩就好像中餐,新詩呢,就等於西餐。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天天可樂漢堡,但是大人們就不行。還是得炒個菜,吃碗米飯,北方的來碗麵條或者餃子,心裡才踏實。

這是上千年的生活習慣。我們沒必要爭論對錯,很多事情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當有大人批評西式快餐是垃圾食品時,小年輕們就會跳出來:為什麼要拿老一套的方式方法來限定我們,多向世界接軌不好嗎?

其實都是最終轉變成能量和排泄物,沒有什麼不同。

寫詩也一樣。詩言志抒情,是古詩的定義。而現代詩沒有了古詩的各種限制,剝離了傳統那一套詩歌規則,最終也是落到感情表達這條路子上。只是因為其他方面的無限制,感情表達對於現代詩來說就特別重要,表現出來就是特別熱血、特別衝動或者特別悲傷、特別哀怨。即使是靜態地、深邃的感情,也必須要特別濃厚。

所以無論古詩、新詩,最終都是詩人感情的產出,或者說宣洩。

在超越了平仄格律的人眼中,就會看到這一點。

新詩、舊詩,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散文、散文詩,這些都只是體裁的不同,功用和目的其實殊途同歸。

而平平仄仄僅僅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關於近體詩的一些規則,是中國文化創作中極小的一部分,近體格律詩的入門規則。與古體詩、現代詩是一個共存的、沒有衝突的存在。

平仄格律和新詩這兩者之間沒有對立關係。

其實新詩也可以講格律,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新格律派」,但是當代詩人早就把這些視作仇讎,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講清楚了上面這些,我們現在再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為什麼感覺現在老是有人拿平平仄仄來說事?

因為新詩太容易上手,對漢字文化系統有追求的人慢慢開始發現古詩的音律性要明顯強於現代詩。有一大部分人到了一定的層次反過來開始對古詩感興趣,投入了近體格律詩的學習和創作。吃多了西餐,到了一定的年紀,發現還是中餐才對口味,自然要回來學習拿筷子。

而平仄格律正是近體詩入門的筷子。不管吃炒菜還是火鍋,只要是中餐,筷子是不能少的。你必須懂得平仄,寫出來的東西才有可能是近體詩。

所以老有人拿平仄說事,那是因為學的人越來越多了。

而現代詩是沒有這種入門規則學習的。並不是現在的人不喜歡現代詩,只是屬於盲人摸象、邊寫邊自以為是詩的狀態,關鍵是不管寫出來是什麼,只要自稱是新詩,別人就不能反駁。

那還有誰拿新詩說事呢?反正怎麼說你都不會聽,因為沒有對錯。一個字都可以成詩,隨便分幾行也可以成詩,那又有誰有資格來拿新詩說事,說了又有誰聽呢?

這正是毫無規則的自由帶來的惡果——垃圾與珍珠泥沙俱下。

人都是討厭規則的,所以新詩才會這麼受歡迎。但是對部分缺乏濃烈感情的人來說,創作的現代詩不過是白話分行,寡然無味。又因為毫無規則,初學者基本上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就好像一拳打在棉花里,反而失了主張。而討論古詩的時候,雖然規則多,但是一拳打在鋼板上還是肚皮上,至少自己有了反饋,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做,才能變得更好。

多提倡些新詩不好嗎?

提倡啊。從來沒有斷絕過地提倡,不過都是希望大家踴躍投稿之類的。從哪個方面具體地去提倡呢?學音律?詩意的鐐銬!不學!那還有什麼好提倡的呢?

剩下的就是詩人個人感情的表達,以及中小學生都學過的各種修辭方式的加強,以及你在任何人那裡都學不到的獨有的思維結構(靈感)。這些東西要麼過於淺顯,止步於通識教育,要麼過於自我,無法言傳身教。

不是簡單得要死,就是講不清楚,那請問要怎麼提倡呢?

其實真正現代詩的高峰就是在它剛剛出現的民國時期,究其原因不外乎意識西化的開拓性和舊文字的音律性。那一輩文人都是接受了傳統教育,具有對平仄、音律的概念之後,才在尋求突破的路上,有意識叛逆卻無意識遵守音律地創立了現代詩這種形式。

而這種立足傳統,面向未來的看法和探索開拓精神,早已在文化斷代和光怪陸離的當代詩壇遺失殆盡。

滄海橫流,方顯詩人本色

現在詩壇的這種狀態,其實和詩人、寫古詩還是新詩、寫家國情懷還是小資情調都沒什麼關係。

復古也好(平仄說事),倡新也好(提倡新詩),在如今的環境下,很難走出什麼不同的路子來。

作為當代詩人,真想要重拾盛唐飛歌狀態或者民國時期新詩輝煌,唯有等待。

等待的時候不妨學習一下平仄格律,反正也不難。真正知道古人是如何寫詩,音律之間如何和諧,對寫新詩的加成絕對是1+1>2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Gx-fm8BMH2_cNUgus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