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妃園寢——香妃吉地

2019-08-06     朝陽阿力

裕陵妃園寢石橋

裕陵妃園寢正門

裕陵妃園寢是乾隆皇帝的妃園寢,位於裕陵西旁,始建於十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續建,二十七年完工。

裕陵妃園寢初稱妃衙門,建有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享殿、琉璃花門、寶頂,環以紅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寵妃純惠貴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園寢,增建了東西配殿(各五間)和方城、明樓、寶城;把三座園寢門及兩過的面闊牆拆除,改建到享殿兩旁。改建工程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竣工,花白銀十三萬四千兩。

享殿

享殿

燎爐

享殿後身

裕陵妃園寢內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貴妃、五位貴妃、六位嬪、十二位貴人、四位常在、共計三十六人。其中較著名的人有:烏喇那拉皇后、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陸氏、容妃(香妃)等。裕陵妃園寢從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儀嬪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晉妃止,前後達七十一年之久。

裕陵妃園寢內共葬36名皇后、皇貴妃、貴妃等

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

裕陵妃園寢是清代妃園寢中規制較高的一座,顯現了有清一代鼎盛時期的特色。 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就是聞名遐邇的香妃。其實香妃是否遍體生香,根本無從考證。但乾隆帝只有一個維吾爾族妃子卻是史實,她就是容妃。

純惠皇貴妃(1713年6月13日 - 1760年6月2日)

皇后 (1718年03月11日-1766年08月19日)烏喇那拉氏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誕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貴族首領)圖爾都,在乾隆二十年五月,因協助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有功,應召來到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令他們在京居住,封圖爾都等為一等台吉。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選入宮,冊封為和貴人(即香妃)。

貴人在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中,屬於第六個等級,其前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其後有「常在」和「答應」。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將她由容嬪晉為容妃,這一年,香妃35歲。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離世,享年55歲。

明樓下的地宮

明樓下的地宮

皇后和貴妃的棺槨在同一個墓室絕無僅有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后賜死。死後,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實際上,容妃墓不在新疆,是在東陵。

1979年,清東陵地區普降大雨,位於乾隆妃園陵園中的香妃墓旁,竟然塌陷出一個大洞。清東陵文保所立即向上級做了彙報。很快,省文物專家趕到了現場,經實地考察後,進入地宮探查。

香妃就是容妃(1734年0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

裕陵妃園寢中的眾多妃、嬪墓

容妃(香妃)墓

考古人員發現,塌陷的大洞原本是盜墓賊留下的,下面是用木柴棍支撐,然後用泥土圍住,因為年月長遠加上木柴陳舊迂腐,才使洞口塌陷。

地宮滿地都是泥水,最深處有一人深。地宮的石門早已被破碎拆毀。排水後,考古人員來到後室,發現石台上棺槨的右側面被盜墓賊砍了一個長1.75米,寬0.6米的長方形洞。從破洞向內看,居然沒發現有內棺,僅是一具空外槨,裡面空空無物,僅有1寸多厚的淤泥。

香妃墓地宮指示牌

容妃(香妃)的棺槨

巧的是,一位考古人員拿鐵鍬在地宮的淤泥中無意翻找,忽然觸遇一硬物,撈起一看,是一個頭骨,在場的人們都喜出望外。

香妃頭骨的發現,是清東陵考古的一個重大事件,它不僅說明容妃墓不是空穴,更是證明墓主人年齡、民族的有力物證。後來專家們用高科技,復原了香妃的容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GUtmGwBvvf6VcSZbW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