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陸豐傳奇人物——清代舉人黃漢宗

2019-09-27     汕尾海陸明珠

歲月是一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刻刀,在每個人的記憶中不停的雕刻。我自幼就愛聽爺輩父輩們講一些民間傳說、故事,特別是鄰村舉人黃漢宗的傳奇故事,可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原因了,聽到有關黃舉人的故事特別多,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至今還歷歷在目,勾勒起滿滿的兒時回憶。

海豐雖地處南粵,是一座水做的城市,但它卻有燕趙之地一般的性格,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海豐一隅是宋亡抗元的戰場之一,特別是文天祥當年開府惠州,抗擊元兵,最後在海豐五坡嶺被執,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詩句,其浩然正氣,對海豐知識分子的立身處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談到這處鍾氣毓靈,人傑地靈的古邑,人們首先就會自然而然會想到了影響海豐歷史的文天祥、陳炯明、彭湃等。除此之外,還誕生了一位代代口傳心授、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人物——黃漢宗。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惠州府海豐縣石塘都羅山約黃厝港村(今屬可塘鎮黃厝港村)的一個寧靜的平原小村莊,黃氏家族中的一個小男嬰呱呱墜地,故事就此展開了。這個男嬰叫黃漢宗,小名黃海,字衍潛,號夏帆,漢宗其名取《詩經》句:「聿彼江漢,朝宗于海」之意。

據有關史書記載,黃漢宗自小就乖巧伶俐,聰慧過人,常被鄉鄰稱為怪才,其父黃朝福望子成才,將其帶到縣城鯉趨埔,拜世代書香、著名教育家林夢星為師,在恩師林夢星的培養下,黃漢宗成績優異,在縣試中考上秀才,惠州府試考上了拔貢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廣東鄉試中,他更是出類拔萃,在科舉考場上一炮打響,得中第29名舉人,這時族中出了一個舉人,這可以說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成為黃氏族人的驕傲,也見證了黃厝港村人文蔚起的年代。

據傳,黃漢宗考取了優秀的成績,主考官最為滿意,按理應錄取為解元(第一名),或起碼錄為經魁(前五名),但相貌冊中註明「黃漢宗眼細,鼻塌,嘴大,膚黑……」,只錄取第29名舉人。因為黃漢宗是個人才,當年,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廣東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主考官)祁土貢,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東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監考官)程矞采二位欽差大臣為題「文魁」的功名匾。

中式舉人者,便有了永久的功名,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如果不是以貌取人,憑黃漢宗學識淵博,才學文章,本可繼續升攀、平步青雲。在此,因而讓我想到了國家稀有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字戲《徐九經升官記》中,國家級白字戲傳承人吳佩錦所演的徐九經的遭遇一樣,他文章滿腹,才高八斗,中了頭名狀元卻因長相不佳,只做了個「七品芝麻官」。看起來與黃漢宗的遭遇有點類似。這樣,黃漢宗就對前途功名失望了,因當時朝政腐敗,豺狼冠纓,黎民士庶苦不堪言。他遂棄絕宦途,委身鄉里,為人鳴不平,為鄉梓抗惡吏,為宮廟堂院題詩聯,為婚喪嫁取寫詞章。幾凡民間訴訟、族姓糾紛以至歷史冤結等疑難雜事而不得解者,都找他代筆代言,出面解決。鑒於公理正義,亦樂意幫忙,很多人請他寫訴詞或解決民間糾紛,都取得勝利,故而黃舉人的聲名遠播,民間便有了「要通,找黃漢宗」之說。

如某村青年寡婦,有戀情而思改嫁,但又知道是個難辦之事,首先是她家公堅決反對,族親鄰里亦諸多非議,不得已找到了黃漢宗。漢宗聽完她的訴說之後,深表同情,並為她寫狀子上訴官府,狀子是這樣寫的:「公無婆,叔無婦,妾無夫。九椽瓦,三張鋪。不改嫁,恐沾污」。狀子前3句說明告狀人的家人簡況(兩男一女);接著兩句點出居住環境(3張睡床幾乎連成通鋪);最後兩句申明不得不改嫁的理由。按封建禮法,寡婦一般是不能改嫁的。但黃舉人卻利用封建的另一條禮法「男女授授不親」,把家居困難與人物關係之間的矛盾,寫得透徹而又尖銳,使改嫁成為不可辯駁的合理要求,短短21字的狀詞,把案由、事理邏輯、禮法依據和當事人要求,說得清楚透徹。最後官府的批覆是「准改嫁,抓訟師」。若非奇才高手,是無法辦到的。

黃漢宗一生著作頗豐,他為各地作對聯等,現多為民間流傳或祠堂、廟宇保留的一些佳作,為民間稱頌。如海城老漁街戲台對聯:「白須公,命赤鼻仔,勒過馬頭聽古板;左口婆,牽紅心娘,帶連牛尾卷金錢」。老漁街在海豐縣城之東,昔時水陸交通便利,明代已成漁市,清代之貿易繁榮;道光年間,漁市各商戶籌資演戲為慶祝財神爺聖誕,特請舉人黃漢宗撰聯。此聯巧妙地嵌入:白須仔魚、白魚、赤鼻仔魚、勒魚、過魚、馬頭魚、古板魚、左口魚、紅魚、紅心娘魚、紅心蝦蛄、帶魚、油棕帶魚、連(鰱)魚、牛尾魚、金錢魚等十六種魚名,用於老漁街戲台,別具一格。

在海豐,有一種獨特的習俗文化,那是就吃咸茶,這種習俗代代相傳,由來已久。每當親朋好友來訪或是鄰居聚集,女主人便會擂咸茶招待,大家團團圍坐在客廳中,邊飲邊嚼, 邊扯家常,或談見聞時事,主人則不時殷勤地添上咸茶、炒米等進行勸飲,眾樂陶陶,別有一番情趣。此時,黃漢宗便根據吃咸茶的場景,氛圍等出口成章,吟出《吃咸茶》的七言詩,而後成為民間傳世佳作。詩云:「海豐風俗尚咸茶,牙缽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她多少下芝麻。」這詩歌詼諧生動,洋溢著生活情趣,寫出了清代海豐吃咸茶的盛況和人間世俗情態。

此外,海陸地區還流傳許多著對黃漢宗褒貶之一的的逸聞故事傳說,如《巧詩戒賭博》、《妙聯諷公局》、《蚊賦斥官場》、《三十夜誤大事》、《黃漢宗戲弄蛇腳》、《渡公打賭》等流傳已久,家喻戶曉,傳說雖不必較真,但史料卻彌足珍貴。清咸豐八年(1858)冬,惠州知府海廷琛為其母親操辦八十壽誕,惠州府屬十縣的官員富紳紛紛朝賀。當時,海豐知縣陳誥延請黃漢宗舉人撰寫一副賀聯,作為海豐縣的代表作品,賀惠州知府海廷琛的母親八十壽誕,為惠州知府所賞識,被掛在中堂之上。對聯曰:「喜十屬民心歸善,貴在和平,思川流敦化,永安孝悌力田,以免河源洗甲;慶八旬母壽長寧,正當豐樂,豈陸地流盈,博羅神仙載籍,奢談海屋添籌」。黃舉人技巧地寫了一副嵌入惠州府屬的歸善(今惠陽、惠東)、和平、龍川、永安(今紫金)、河源、長寧、長樂(今五華)、陸豐、博羅、海豐十縣名稱,其構思及技巧有獨到之處。

黃漢宗所留詩文,像這樣歌頌官府功德的對聯,委實少見,而更多的則是譏諷抨擊,斥腐罵污之作。因此也就決定了他一生落魄潦倒的命運,雖然其間也有舒心得意時刻,始終逃不出倒霉的厄運,以致被知縣找到打擊報復的藉口——誣告馬某人,無端恣事,刁頑惡劣等等罪名,被流放到荒僻之地。在流放期間,他因盤纏罄盡,靠賣詩文和乞食度日,景況十分淒涼。但他仍不屈服,也不後悔,仍借詩文以發泄心中的憤懣。在此他也改作了《乞丐詩》。詩云:「乞丐原來是珍流,手拿竹板過通州。竹籃向晚迎殘月,歌板隨風唱晚秋。兩眼看穿塵世界,一肩負盡古今仇。如今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黃漢宗從流放地回鄉後仍作詩寫文,委身鄉里,為人鳴不平,為鄉梓抗惡吏,為宮廟堂院題詩聯,為婚喪嫁取寫詞章等直至去逝,享年75歲。黃漢宗大量傳世之作,風格獨特,富有鄉土氣息,可惜多已散失,現在所留下的只是他的一部分,而民間至今還廣泛流傳他的趣聞逸事,富有傳奇色彩,成為後人傳閱寶貴財富。


文/蔡雪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CQGdm0BJleJMoPMvQ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