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總督敬獻祥瑞,康熙皇帝:老百姓有飯吃,才是祥瑞

2021-04-26     勇哥讀史

原標題:直隸總督敬獻祥瑞,康熙皇帝:老百姓有飯吃,才是祥瑞

所謂「祥瑞」,指的是吉祥的徵兆,如日月合璧、五星連珠、江出大貝、海出明珠、河出馬圖、禾生雙穗、地出甘泉等。古代皇帝很注重祥瑞,有的還不惜弄虛作假。如宋真宗為了封禪泰山,不惜偽造天書和祥瑞,成為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

康熙皇帝卻不吃這一套,他壓根兒不相信祥瑞。

1717年5月16日,直隸總督趙弘燮給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在奏摺里,趙弘燮說,日前,直隸省滿城縣的一名叫夏棟的監生稟報,說鄰居丁起隆家院子裡長出了一株很漂亮的芝草,大家都驚奇地說這是靈芝。趙弘燮諂媚地說,康熙皇帝厚德愛民,遠遠超過唐堯與虞舜,所以就自然而然出現了芝草這樣的祥瑞。

趙弘燮老於世故,當然不會傻乎乎地直接說給康熙皇帝獻祥瑞,而是稱自己孤陋寡聞,沒見過靈芝長什麼樣子,拿不准這到底是不是靈芝,而康熙皇帝學識淵博,無所不能,現在就請康熙皇帝來判斷真偽。

這一招,高,實在是高!

康熙皇帝怎麼表示的呢?他在趙弘燮的奏摺上批了一段話說:「朕自幼齡讀書,頗見帝王所好者,景星、慶雲、天書、芝草之類,朕皆不以為瑞。所為瑞者,年穀豐登,民有吃的,就是大瑞。」

意思是說,我從小就讀過書,知道歷代皇帝們喜好景星、慶雲、天書、芝草一類的祥瑞。然而,我並不覺得這些是祥瑞。我認為,每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有飯吃,才是天下最大的祥瑞。

康熙皇帝最後告訴趙弘燮:「真偽不必再言。」那株靈芝管它是不是真的,都不必再囉嗦了。明顯看出,康熙皇帝對所謂祥瑞,是持不屑,甚至不耐煩的態度。

其實,在趙弘燮之前,已有大臣三番五次敬獻祥瑞。

1713年3月18日,是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壽(1654年——1713年),屬於萬壽節,全國各地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普天同慶。文武百官都要為皇帝祝壽,並送上精美而富有意義的禮品。在這樣的日子裡,如果弄點祥瑞來獻給皇帝,豈不是錦上添花之舉?

這一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揆敘將位於後海的龍華寺修繕一新,用於為康熙皇帝祈求福佑。康熙皇帝很高興,賜名為「瑞應寺」。

湊巧的是,就在這年夏天,龍華寺一株文冠果(又叫文光果)長得特別好,長出的果實兩兩相連。當時,康熙皇帝與揆敘正在承德熱河避暑山莊,休閒避暑。龍華寺的和尚將文冠果送到熱河,送給揆敘。大家看了後,都非常驚奇,認為這是祥瑞。

一個叫湯右曾的官員見此情狀,寫下一首七律詩《文光果》。康熙皇帝聽說後,對揆敘說:「湯右曾工於詩,有已刻板成書者,可令進呈我一閱。」揆敘回答:「刻板之詩尚未得見,湯昨日在臣寓所,有他所作的《文光果》七言律詩。」

康熙皇帝讀了湯右曾所作《文光果》後,見果然有讚美祥瑞的詩句,便和詩一首:「西域滇黔有此種,花從貝梵待春融。龍章瑞應題真境,載筆欣瞻近法宮。內白皮青多果實,叢香葉密待詩公。冰盤光獻楓宸所,更喜連連時雨中。」康熙皇帝通過這首詩表明,相對於祥瑞而言,自己更看重的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無獨有偶,就在這一年,廣西巡撫陳元龍給康熙皇帝上了一道摺子,稱廣西桂林發現一株靈芝,「時有祥雲覆其上……高一尺余,色淡黃,狀如雲氣,實目中所未見」。陳元龍派人將靈芝送到京城,送給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提筆批覆:「史冊所載祥異甚多,無益於國計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給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朕不必覽。」康熙皇帝的意見非常清晰,這種所謂「祥瑞」太多了,無異於國計民生。地方上獲得豐收、老百姓生活富足才是最大的祥瑞。

康熙皇帝對於祥瑞的觀點是自始至終的,哪怕到了晚年都沒有一絲一毫改變。1722年,康熙皇帝已經68歲高齡,自知時日不多,寫了一道遺詔。

他在遺詔中說:「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八齡踐柞,迄今五十七年,從不許人言禎符瑞應。如史冊所載景星慶雲、麟鳳芝草之賀,及焚珠玉於殿前,天書降於承天,此皆虛文,朕所不敢,惟日用平常,以實心行實政而已。」

康熙皇帝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出生和成長,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像有的皇帝不惜絞盡腦汁編造出生時的異象)。執掌朝政大權期間,也不允許大臣弄祥瑞之類的花架子,只是一門心思踏實工作。

作為一個皇帝,康熙皇帝能有這樣的想法,倒是頗為難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AAwDXkB9wjdwRpvWs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