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越多越好?並不是,心理學家這樣說

2019-10-19     每天好習慣

我們那一輩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從小就渴望身邊有很多玩具,所以等我們有了孩子後,巴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給他。

即使做不到最好的,也要儘可能多地給孩子買玩具,因為所有人認為孩子玩具越多,說明他越幸福,爸媽也越愛他。

但其實不然,心理學家說,孩子的選擇越多,分散的精力也越多,快樂感越低。

答案是不是很出乎你的意外?但真實情況就是這樣的。

選擇越多,孩子的專注力越低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在研究中,他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

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2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組孩子畫的糟糕得多。

隨後,研究者們讓孩子們從中選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接著再試著說服孩子們放棄這支筆選擇另一樣禮物,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這種情況就像讓我們去森林裡挑出一朵最美麗的花一樣,正因為森林裡的花太多了,讓人眼花繚亂,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因此永遠都挑不出最好的。

孩子更是如此,一下子覺得那個好,一下子覺得這個好,結果到了最後不知道哪個好。

因此,給孩子買玩具時,不要買很多,應該等他玩壞了一批後再換一批,這樣他的專注力也會強。

選擇越多,幸福感越低

美國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說過,過度的自由反而導致人的生活滿意度下降和臨床抑鬱的增多。

想想自己小時候,哪有什麼玩具,好的時候是玩具槍,能玩過幾年,捨不得丟棄,像寶貝一樣珍藏;屋外的石頭可以玩一整天,白菜饅頭雖然乏味,也想要吃更好的。

但是長大後每想起小時候的玩具,都是滿滿的幸福感,流過心底的溫暖,幾十年都可以不變。

而現在的孩子玩具太多了,本以為他們的選擇更多,幸福感更強,但並一定,他們可以隨意破壞一個玩具,一件衣服,一雙鞋;原因在哪?就是選擇太多,能輕易地滿足。

而且現在動不動就喊無聊、空虛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抑鬱的孩子也多,所以,很多時候外在物質的充盈不一定就能養出心理強大的孩子。

玩具越多的孩子,更有可能幸福感越低,因為對比的太多,他反而不知道哪個好,更不能一心一意地專注在一個玩具上,自然也體會不到玩具的真正快樂。

不多不少,剛剛好

既然選擇越多,孩子的幸福感越低,那是不是說明選擇越少,幸福感越高呢?也不是,最好的情況是不多不少,剛剛好。

玩具太少了,孩子會自卑,為什麼別人有的自己沒有;那多少合適呢?

美國維吉尼亞學者認為應該是5個。

5個正好讓孩子有可選擇的範圍,但又不會陷入選擇困難症,分散注意力,剛剛好。

而且在這5個玩具中,最好功能要不一樣的,例如積木是拼裝類玩具,畫筆是塗鴉類玩具,七巧板是益智類玩具,娃娃是毛絨類玩具,充當孩子的夥伴角色。

所以,5個可以包括孩子玩具中的所有功能,更讓他專注於玩當前的玩具,更加不輕易毀壞玩具,因為功能不同的玩具就一個,壞了就沒有了。

因此,選擇合理的範圍,孩子的幸福感才能保證。

當然,除了玩具外,衣服、鞋子也不建議買太多,它們也會影響孩子的幸福感。

衣服不超過5套,鞋子不超過3雙,壞了再換。

孩子的幸福感不在於外在的物質堆砌,而是內心的強大,這往往取決於父母的陪伴,如果你想用玩具陪伴孩子,彌補孩子,那就算了,再多的玩具也彌補不了缺失。

所以, 玩具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凡事合適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7zn5W0BMH2_cNUgPd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