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的最好方式,是讓孩子們相信愛感受愛傳遞愛

2019-08-19     影視凌凌漆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電影採用回憶的方式展開,音樂家皮埃爾重回法國參加母親的葬禮,他的老朋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日記,上面是他們的音樂老師馬修記錄下的他們當年在「池塘底部教養院」的求學經歷。

喜歡體罰孩子們的校長

原來,他們當初呆的這所學校,校長特別喜歡體罰他們,採用的是強制的管制手段對待這群孩子們,他們不僅顯得無精打采,眼神里也沒有光澤,一個個垂頭喪氣,完全不像少年的樣子。

這時,音樂老師馬修到來,他用音樂一點點地喚醒了大家心中的夢想,並為大家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愛,帶來了春天。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說過,音樂表達的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卻又不可能對其保持沉默的東西。

在我看來,這部法國電影中,音樂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

在校長的高壓政策下,孩子們變得喜歡對抗,故意和老師們作對,這一方面反映了他們在青春叛逆期的正常心理,一方面也體現出對這種體罰和關禁閉的教育方式的無聲反抗。

馬修老師

馬修老師到來後,總是護著孩子們,體諒孩子們,試著安撫他們,讓他們先冷靜下來,平靜下來,慢慢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是他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音樂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潤物細無聲,音樂響起,孩子們的內心開始被喚醒。

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

在影片中,能夠感受得到,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與馬修老師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隔閡,他們擔心馬修老師還是和校長一樣的人,因此,他們搞了很多惡作劇,給他起外號,叫他「禿頭老師」,想故意激怒他,羞辱他。

然而,他默默承受下了這一切,並沒有去責怪孩子們,相反地,他用自己的羽翼在努力保護著孩子,教他們去主動認錯,敢於為自己做錯的事情負責。

他在接納這些不完美的孩子們,並試著發現他們身上的美。最終找到了一個載體,那就是音樂。

馬修老師

這些悠揚的旋律,慢慢打開了孩子們封閉的心靈,他們對馬修老師,逐漸地敞開了心扉,真誠,勇敢地面對這個世界。

他們開始相信愛,相信溫暖,相信美好的東西。這是他教育方法的第二步。

把孩子們凝聚在一起

既然孩子們這麼喜歡唱歌,那就把他們組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合唱團,一方面可以享受音樂,感受生活的美好,一方面可以重塑凝聚力,培養集體榮譽感。

法國音樂家費提斯說過,音樂不只是表達的藝術,它還是能引起激動的藝術。

因此,音樂作為一座橋樑,一個紐帶,一個人們內心深處共通的東西,連接起了這些孩子們,他們凝聚在一起,開始為一些美好的東西去奮鬥,去努力。

從他們的眼神里,能夠看到光澤,看到欣喜,看到那些閃光的東西。這是馬修老師教育方式的第三步。

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唱歌

最終,馬修老師喚醒了孩子們,給他們帶來了春天,卻被校長無情地開除。在他拿著行李箱走出校園的時候,沒有一個孩子出來送他,就在他感到失落無助的時候,從學校的窗戶里,飛出了一個個紙飛機,上面都是孩子們寫的祝福語,「馬修老師,我們愛你!」「馬修老師,一路順風!」

難以想像,幾個月前,這些孩子們還是調皮搗亂的野孩子,如今都變得彬彬有禮。改變他們的,是馬修老師,是音樂,是藝術,是一切美好的東西。

不看你做了什麼,而看你走後留下了什麼

馬修老師,是一個過氣的音樂家,一個普通的音樂老師。

馬修老師

電影中飾演馬修老師的這個演員,既不是一個帥哥,也不是一個紳士,他就是一個接地氣,頭髮有點少,肚子有點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

然而,他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們帶來了春天,帶來了快樂。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音樂家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里創造的情緒中去。

以前聽到一句話,不看你能給大家帶來什麼,而看你走後能給大家留下什麼。只有一個人離開他的崗位後,大家對他的評價,才是最中肯,最客觀的。他留下來的東西,讓大家會時常想起,值得懷念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帶來大家的東西。

馬修老師走之前看到孩子們送給他的紙飛機

馬修老師帶給大家的,是自信,是開心快樂,是音樂的美,更是一種人性的光輝。

The childlike voice of the Scorpio is the closest to God.

天籟一般的童聲,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

對於音樂家皮埃爾來說,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個好的老師,他的教育方式能夠帶給一個孩子的重要意義,包含三個層次:

層次一:讓他感受到那份愛

在馬修老師來之前,他是經常被體罰的那個學生,校長一言不合就會讓他拖地,幹活,關禁閉。他身上的音樂天賦無人關注,幾乎埋沒。

馬修老師到來後,用他的包容去感化他,發現他的天賦後,一點點鼓勵他,從心底的牢籠中走出來,放開嗓子,唱出聲來。正是這份愛,慢慢感化了他。

皮埃爾

作為老師來講,一定要有自己的愛去感化學生,影響學生。只有老師做到了真誠對待學生,學生也會以真誠對待老師,回報老師。

層次二:讓他享受音樂的樂趣

馬修老師在一次次的合唱排練中,讓皮埃爾做領唱,慢慢培養他,鼓勵他,指正他的錯誤,幫助他漸漸找到了那種感覺,恢復了那份自信。

「你可以的,你能夠做到!」「盡情享受這份音樂帶給你的快樂吧!」「忘掉那些不開心的過去,現在的美好,音樂,都是屬於你的!」

Every heart need love, need to be gentle, generous, need to understand.

每顆心需要愛,需要溫柔,大方,需要理解。

作為老師來說,發現孩子的興趣至關重要,鼓勵他去培養興趣,充滿自信地堅持下去,也同樣重要。如果缺少這一份耐心,一個音樂家就會沉沒與此。

層次三:讓他去傳遞這份愛,這份快樂

馬修老師讓皮埃爾做領唱,培養他,鼓勵他,讓他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也把這份愛,這份自信,這份快樂,傳遞下去,帶領大家一起感受這份愛,享受這份純凈。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奧地利著名音樂家海頓曾經說過,讓自由的藝術和音樂本身美的規律衝破技術的樊籬,給思想和心靈以自由。

本該是自由奔跑的年紀,本該是享受大自然的歲月,卻被每天關在房子裡打掃衛生,面壁思過,皮埃爾在遇到馬修老師之前,浪費了太多的青春,或許他的青年時光就此度過。

可以說,老師教給孩子們的,既有有形的知識,也有無形的知識,那就是傳遞的愛,共享的快樂。

皮埃爾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闡述了教育的重要意義。每次重溫它,都會被它感動得淚流滿面,或許這裡面有你,有我,也有他。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受傷的天使,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馬修老師

謝謝你,馬修老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7d2u2wBJleJMoPM9H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