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叛逆期,其中兩歲最為典型,約翰·羅斯蒙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樂觀育兒中心負責人,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沒錯,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就是來的那麼猝不及防,「可怕的兩歲」究竟有多可怕?
脾氣比以前大了,不想坐餐椅的時候,把他放到餐椅里,會把小桌上的東西全都打落;
把東西看得更緊了,小朋友來家裡玩兒,什麼都不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兒;
會說「不」了,你說吃飯,他說不飯飯;你說睡覺,他說不覺覺;總之就是想要跟你唱反調;
突然會打人了,他生氣的時候你抱住他,他會用小手打你;
要喝牛奶,當你端來牛奶,他又改主意要喝果汁;
秒變十萬個為什麼?不停問問題,有時候一個問題會問好多遍。
聽起來是不是很可怕?其實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也很簡單,跟青春期一樣,那就是孩子長大了。
親子關係發生轉變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在描述嬰兒的那種無所不在的自我中心感時,為其貼上了「自我主義者」的標籤。「我是叱吒風雲、有權有勢的人物」。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一認識呢?在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父母和其他親戚對他有求必應,餓了會給他吃奶,渴了給他喝水,無聊的時候,會逗他玩兒。
而當孩子過渡到兩歲左右的時候,他的一些行為會受到約束,並且很多行為對孩子本身是不利的,比如試圖用小手指插進插座孔里;試圖爬到窗戶邊,這些都是很危險的行為,當父母開始制止的時候,孩子就會下意識地反抗。
這種親子關係帶來的轉變,父母從順從孩子到約束孩子的過程,約翰羅斯蒙德把父母的角色轉變稱為:第一季到第二季的過渡。這一轉變讓孩子想要反抗,並且以為自己有反抗的能力。實際上孩子已經這樣能做了,他們用尖叫、摔東西、大哭、咬人等一系列行為發出抗議,這就是「可怕的兩歲」形成的原因。
那麼面對「可怕的兩歲」,父母就束手無策了嗎?只能眼睜睜看著這頭小魔獸嘶吼嗎?當然有辦法,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可怕的兩歲」會變成「可愛的兩歲」。
1、理解孩子的行為本質
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發展本質和過程非常重要,想要順利度過孩子的「可怕的兩歲」,那你就要理解孩子在這個重要階段的發展本質和過程。
首先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
而我們的職責是什麼呢?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中寫到:作為父母,你的任務就是在孩子感知你和世界、與你和世界建立聯繫時,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引導。
有了這兩點認知,這個階段就會好過一些。很多不明白的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上天派來討債」的,還會因此嚴格懲罰孩子,這樣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還不利於孩子成長。
2、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孩子喜歡說「不」,整天都是「我不要」。問他要不要吃東西,不管餓不餓他一定會說:不吃。其實內心也不一定是不餓,只是他下意識得反抗。你問他要不要睡覺,他也會立刻回你:不要!
那么爸媽可以換一種方式:好餓呀,我們吃小餅乾還是喝小蛋糕呢?
晚上睡覺前,孩子還不想睡覺,你可以說:我們是先洗漱還是先整理床鋪呢?這種方式孩子就會好接受一些,因為孩子感覺自己又重新被尊重了,感覺還是自己在做主,而不是被父母命令。
讓孩子做選擇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利於養成有主見的人,而有主見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很重要,有主見的人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敢於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3、放手孩子自己做
鄰居小果果奶奶很苦惱:這孩子真是擰,什麼都要自己做,坐餐椅吃飯,給她系安全帶,她自己解開,非要自己再重新系一遍。
下樓坐電梯,奶奶按電梯,電梯來了以後不上,非要自己按一遍。
儘管有時候特別「煩人」,比如一定要自己吃飯,結果吃完飯衣服都是菜和湯,很難收拾,可就算如此,我們也要學會放手,鼓勵孩子自己做,哪怕一開始做的不好,畢竟我們誰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會做的,做得多了,孩子就學會了。
而如果總是替孩子包辦,一旦孩子錯過了想要自己動手學習的年齡,再想讓孩子學會獨立就很難了。
4、制定你們都同意的規則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Piaget)將兒童從出生到快兩歲的這段時期稱為感覺運動期(sensory-motor period)。他的意思是說,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總是如饑似渴地收集外界信息。
隨著孩子身體適應性、心理適應性的發展,孩子想要掌握環境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他們期望自己能夠早日適應環境。
但是在一路上,父母必須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所以你可以跟孩子共同制定規則,孩子排斥你的管束,排斥你的約束,因為他會認為這些規則都是大人定的,當你邀請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並且你也可以嚴格執行的時候,孩子會樂得其所。
需要注意的人,制定的規則不光是針對孩子,大人也要遵守,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參與,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5、交流大於內容
兩歲左右的孩子還有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喜歡問問題,很多大人都被孩子問住了,完全沒有招架能力,因為孩子問的問題奇奇怪怪,完全沒有規則。
比如這段對話:
孩子:我有一隻泰迪熊。
父母:你就是我的泰迪熊。
孩子:對,我是一隻泰迪熊。
父母:還是個小矮人。
孩子:我的泰迪熊還是個小矮人。
父母:你的小矮人累了嗎?他需要睡一會兒嗎?
這段話完全沒有規則,其實父母也不必太在於聊天的內容,更不必去摳字眼,這個階段以交流為主,隨著你們這種天馬行空的交流,孩子的思維、想像力都在拓展。
「可怕的兩歲」可怕嗎?其實也那麼糟,你要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渴望長大,渴望被認可,渴望被傾聽。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好好引導,那麼就會順利度過。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