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市前兩天的市場表現看,當前的市場還是「有效」是、機構也算「理性」,畢竟多數機構投資人還是認識到:當前這些票大多數都太貴了!只能獲利了結,以靜待「估值回落」。
而盤面也確實在快速分化,針對高估個股,有的機構投資人採取了「首日賣出策略」;針對相對低估的板塊仍保持「持有策略」,未來將從長期投資角度做好科創板投資。當一些科創板股票漲幅較大、估值比A股同類公司高時,會減持一部分。但主要會關注長期投資價值,未來有些標的會有均值回歸的過程,將擇機進行選股投資。
7月23日,科創板迎來第二個交易日,個股普遍回調,換手率下滑,截至收盤,僅有4股上漲,21股下跌,14股跌幅超10%,但個股股價波動明顯縮窄,25股成交額合計近230億元,平均換手率約36%,較22日的77%大幅下降。
從中長期來看,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會逐漸增多,市場對待科創板的態度也將趨於理性,加上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紅利逐漸積累,未來會有更多長線資金入市。博覽財經堅持認為,科創板等「增量改革」帶來的紅利效應將超過短期帶來的「資金分流」壓力。
數據顯示,23日開盤前15分鐘成交僅58億元,22日前15分鐘成交額130.6億相比,資金分流效應明顯減弱。23日全天科創板成交量也「回歸」到230億元。
此外,科創板25隻股票的整體超募比例為19.1%,遠低於創業板開板前124.6%的超募比例。若後續的科創板新股申購也維持這個超募比例,則對A股仍將不會造成明顯的資金分流。
此外,無論是此前的創業板,還是如今的科創板,絕大多數「打新者」,都選擇了在開市的暴漲當中「獲利了結」——
首批創業板打新投資者幾乎均在首日完成獲利了結,但隨後個股和市場在第2個和第3個交易日跌幅均較大,至第8個交易日整體處於下跌狀態。儘管科創板交易制度等多方因素和創業板有所不同,但首日大漲後第二日出現較大幅度回調或是趨同的。
同樣的「盛況」也出現在科創板之上:大多數打新中籤的機構投資者和理性投資人選擇了首日賣出,這也反映了市場對於短期將出現大幅波動的一個預期。未來幾個交易日內要謹慎投資。
不少基金經理對科創板上市首日的「驚艷表現」同樣是感覺「超出預期」——
「早上科創板集合競價時候就已經超出我們設置的『止盈線』,所以上午就進行了賣出操作,落袋為安。」
首日的漲幅已遠超預期,因此選擇了獲利了結。
當日把科創板新股都賣了,並沒有進行買進的操作,「都太貴了」。
原本看好首批科創板中的一家醫藥企業,並計劃在估值合理的情況下,再配置一些到個人管理的基金組合中,「可惜開得太貴了!」
「漲幅過多,今天主要是賣出大部分打新的倉位,沒有新買。」
自己原本就對科創板二級市場交易持觀望態度,因此首批科創板基金首日漲幅均超過100%後,便選擇獲利了結,後續是否重新入場還要看科創板估值回落情況。
與此同時,私募參與科創板的情況也與公募基金大致相同:大多數私募也選擇當日獲利了結。由於科創板首日大幅上漲,有私募僅打新部分收益就為整個產品的凈值貢獻超過4%——
從換手率來看,相信大部分機構都賣出了,接下來穩步回調應該是大方向。短期內,我們不會再太積極地參與。
從合理估值角度來說,大部分科創板新股在經歷首日上漲後已經不便宜,首批科創板新股的估值在首日應該算是一步到位了。
大部分私募機構今天都會毫不猶豫地賣出,我們也是做了獲利了結。
市場的熱情有些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更多的是一種博弈行為。
這些個股整體高開這麼多,未來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短期內只剩下交易機會。我們都賣出了。
未來的科創板交易策略,只會以打新為主,短期不會去參與二級市場交易。
總結而言,科創板股票後期繼續爆炒可能性不大。未來一段時間內,除了有條件的投資人可以繼續參與「科創板打新」外,大多數只能在「二級市場吃『剩飯』」的普通投資人,只能待估值回落入合理區間後,精選有限的「優質」科創板標的參與。
畢竟,對於基本面良好、具有核心科技優勢的企業應該有穩定的結構性行情。當然,這絕對考驗大家的「眼力與耐力」。
而當前這種靠「資金堆出來的行情」,來的快去的也快。雖然科創板公司成長性好、技術含量高,但是,當前投資人還是要慎重考慮公司是否高估,避免追高。
當前的科創板這25家公司,估值已經比較高了,蹭這種機會對機構來說已經是高風險操作,真的不適合普通投資者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