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禎:一個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國情懷

2019-07-31   富順融媒

關注富順融媒,第一時間了解富順要聞。

​66年前的7月27日,為保衛祖國安全、援助朝鮮人民抵抗侵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們通過浴血奮戰,打敗了具有完備的海陸空作戰力量和令日本人感到絕望的原子彈的美軍,簽下了《朝鮮停戰協定》, 197653名志願軍為這場戰爭捐軀 。美國韓戰司令官克拉克將軍,發出了一聲悲嘆,「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為了緬懷革命烈士、弘揚抗美援朝志願軍保家衛國精神,記者採訪了富順老兵宋禎。

富世鎮釜江街,一棟上世紀的老房子矗立街邊,其中,一間窄小的居室住著兩位老人——86歲的宋禎和84歲的賈其芳夫妻。屋裡有些昏暗,陳設也是少見的簡樸,記者的到來,讓這個家的人氣陡增,忙著打掃衛生、收拾廚房、整理房間的幾位中年人(宋禎學生)隨即到客廳端茶讓座,腿腳有些不方便的宋禎坐在老式沙發上微微欠身,「歡迎來家裡做客,隨便坐哈。」

雜物柜上的祖輩及電視機畫面清晰發白,正播放著關於日本增強軍備的訪談節目。宋禎連忙將電視聲音調小,說道,「黨的十九大召開,讓全國人民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和光明的前途,我參加過抗美援朝,深感新中國和人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有了國家作為堅強後盾,中國人在世界上說話才硬氣。」

對話中,宋禎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年少的血氣方剛和當初在鴨綠江那邊的故事……

保家衛國 彰顯中華男兒本色

1950年7月,歷經10餘年戰爭的新中國百廢待新,可就在這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糾結15國軍隊武裝干涉朝鮮內政,且不顧中國的多次警告,把戰火引向中國邊境。為援助朝鮮人民,建立國家安全屏障,中央向全國熱血青年發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

宋禎從富順二中畢業後,在富順縣征糧大隊工作,聽說富順要組建一支「敢死隊」奔赴朝鮮戰場,便第一時間找到隊長申請。能寫會說、工作積極的宋禎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高級人才」,已被確定為幹部人選,這一請求自然未被批准。可滿腔報國熱情的宋禎意志堅決,多方向有關部門請求,最終如願獲准,前往重慶援朝辦報到。

10月29日,宋禎以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身份跨過鴨綠江,如願分配到戰鬥一線。

當時,戰事異常激烈,戰況均是以簡報的形式發放到陣地宣讀以鼓舞士氣,但由於志願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一線戰士因不識字無法進行宣讀。宋禎知悉情況後大膽創新,把簡報內容編寫成以真人真事為背景的故事進行生的的語言傳頌,顯著提高了宣傳效果,此舉得到部隊首長的高度讚揚。

在爭奪某高地主峰激戰中,宋禎為了實地採訪編報宣講稿,一直堅守在戰鬥最前線,各類英雄事跡得以第一時間傳頌,極大地鼓舞了軍威士氣,使得沒放一槍的他在戰鬥勝利後得到嘉獎且榮立三等功。



圖源網絡

宋禎在朝鮮戰鬥生活了5個年頭,先後經歷了5次大的戰役,曾以高度機智的警戒方案,成功粉碎美軍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夜襲,打得美軍丟盔卸甲;在一次大戰中,利用數學知識以備用枕本搭建之法,在敵機密集轟炸下主動領命快速搶修橋樑,為戰鬥的勝利贏得了先機。5年中,他的機智和頑強,獲得了戰友的尊重和部隊的重視,並榮立三等功2次,用行動踐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參軍誓言。

教書育人 培育國家建設人才

戰爭結束後,宋禎選擇回到富順工作。縣裡根據他的能力和表現,將其安排到發展前途較好的機關任職,可宋禎卻根據自己的親身成長經歷,注重提高下一代農民文化素質,執意選擇了偏遠的杜快二小教書,以期為國家建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圖源網絡

宋禎把淵博的理論知識、豐富的人生經驗和軍人的果敢作風用到了教學上。學習上,宋禎紀律嚴明「軍令如山」,成績好、表現好的評優評先當班幹部,成績不好、行為不矩則會受到嚴厲的訓誡教導,許多調皮搗蛋的學生要不了多久,就會變得規規矩矩。

「如果沒有宋老師,別說我能成才,就連當個合格的農民都不可能。」楊斌說起老師的恩情,眼裡閃著淚花,「幾十年來,只要我從外地回富順,第一眼要見的就是宋老師,第一口飯、第一杯酒也必須在老師家吃。」

琵琶鎮槽房村的楊斌自幼父母雙亡,頭腦靈活使他成了一個放蕩不羈、膽大妄為的「野孩子」。宋禎對他不但沒有輕視,反而給與更多關懷,不但在學習上予以嚴格要求,生活上更是照顧有加。

楊斌回憶說,「生話最困難時,老師家5個人一個月供應2斤肉,宋老師就會一次買來,再買很多廉價蔬菜加水煮一鍋,叫上我去飽餐一頓,這種恩情是現在的孩子無法想像的。」年長者都知道,在那個年代,別說是農村孤兒,就是高貴的工人幹部家庭,都不一定保證能夠每月吃一頓肉。

楊斌在宋禎的教導下,勤奮學習理論知識和做人道理,受老師指導,高中畢業後便積極參軍,後職任團長。期間,曾建議徵兵改革得軍委認可並予以推行,發揮自己文字專長編寫詩歌、散文、新聞通訊等多有發表,被任命為《解放軍報》特約記者,先後出版個人書籍13本,包括4本專著,榮立三等功6次,獲國家級一等獎4個,三等獎6個。

宋禎教書重視品德教養、個性引導和德智體全面發展,崇尚用知識改變命運,認為年輕人當報效國家,從教19年包班教育學生400餘人。受其影響,學生中有48人參軍,任排、連、團職務10餘人,12人走上教師或行政崗位,27人在全國各地創辦企業,所教學生無一人受過刑事處罰,堪稱為人師表典範。

當年的選擇,讓宋禎從一個戰鬥英雄變身人民教師,他利用這個平凡崗位實現了為家鄉培養人才、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遠大理想。

忠實愛情 不離不棄至死不渝



說起愛情,宋禎像是回到了年少時光。

1951年底的一天,通訊員分給宋禎一封慰問信,拆開一看,是成都中醫學院女大學生賈其芳受當地黨團組織動員,向浴血奮戰的志願軍戰士寫的慰問信。賈其芳在信中用激情崇拜的話語,對志願軍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的偉大精神大加讚賞,倍受鼓舞的宋禎也寫了一封充滿豪情壯志的回信。

沒過多久,宋禎喜出望外的收到了賈其芳直接給他的回信。從此,每當上戰場和戰鬥勝利時,宋禎都會給賈其芳寫信,賈其芳也從關心變為思念,無時無刻不對戰火中的宋禎不牽腸掛肚。就這樣,兩人從彙報戰況、關心生活到交流思想、暢談信念的朋友,發展成了的魂牽夢繞的異域戀人。

確立戀愛關係後,宋禎在情書中寫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只愛你!無論你富貴與貧寒,無論你漂亮與難看,我都會與你一路相隨,不離不棄,乃至終身。」

回國後,宋禎第一時間趕到成都與賈其芳相見,他的才氣和她的美貌都超過對方預期,共同的音樂、文學愛好和理想抱負給與他們極大的勇氣,去衝破重重的世俗觀念,兩人並結為夫妻。

不久,賈其芳便放棄了大城市的舒適生活來到富順,棄醫從教與宋禎一道成了一名光榮的鄉村教師。

俗話說,吵吵鬧鬧是夫妻,可這話並不適用於宋禎夫婦,親朋好友都沒見過他們紅過臉,他們恩愛如初數十年的事跡成為當地美談。

1975年,賈其芳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在送省人民醫院手術治療期間,宋禎包攬了護理工作,不分白晝,稍有閒余便刻苦研學、求教乳腺癌治療、護理、康復相關知識,並在醫師指導下運用。當主治醫師宣布「癌細胞得到控制,治療很成功」時,賈其芳望著日漸消瘦的宋禎泣不成聲。

回家後,賈其芳因免疫力低下難以任教,被安排提前退休。在之後的10餘年時間裡,賈其芳病魔纏身,心梗塞、冠心病、耳聾、精神分裂、失眠、痴呆相繼襲擾,到1997年便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不管是在家養病還是在外治病,一應護理都是宋禎負責,哪怕是他膝蓋摔成粉粹性骨折後,也只治療了半月就杵著拐杖來到妻子床前細心護理……

「這是我一生的積蓄,它可以證明我對愛情堅守。」宋禎扶著桌子,從書桌抽屜里端出一個裝著各式醫院票據的盒子向記者展示, 「從醫生第一次叫我為妻子準備後事起,我就決心傾盡家產和生命拯救她,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就作最大的努力,兌現初戀時對她時的承諾。」

宋禎作為熱血青年,敢於拋棄名利誓死投身保家衛國朝鮮戰場,其獻身祖國的英雄壯舉和高尚情操難能可貴。為了忠於愛情的諾言,無論幸福還是苦悶、榮耀還是痛苦,他自始至終感懷初心不變,特別是無微不至照顧病癱妻子20餘年的感人事跡,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堪稱踐行時代文明新風的楷模。

來源:張真德

編輯:胡鈺霜

編審:羅懷成 楊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