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表明,對學齡前孩子來說,1+2≠2+1

2019-06-03     神通奶爸

為了上小學後為了更好的跟上老師的進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現在大多數孩子在上小學前都會上學前班,父母在家裡也培養孩子認字、拼音、算數。

我家孩子也一樣,明年就要上小學了,她們幼兒園在教,還經常布置作業,讓我們在家練習。

最近,老師讓我們每天給孩子出10道100以內的加減法,讓孩子儘快做完,訓練孩子的做題速度。

我們每天都在練習,孩子進步也很快,由原來10分鐘內都做不完,10道錯5道,變成現在10道錯2道,偶爾還全對。

但是我在陪孩子做題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拿12+67來說,因為孩子是用手指算來做,於是從12開始加,一直加67個數,特浪費時間,而且容易輸錯。我就提醒孩子你用67+12不行嗎?這樣不就加的少,算的更快嗎?12+67不就等於67+12嗎?孩子光嗯嗯,下一次遇到這種同樣類似這種小數+大數的問題,同樣還是這樣算,不會換位置用大數加小數。

於是我就有點懷疑,難道在孩子的眼裡,A+B和B+A不是一樣的,不相等?我就出了這樣兩道題,8+34和34+8,讓孩子算,結果孩子用手指算算完8+34,下一道還是接著用手指算算34+8。

看來,在孩子的眼裡,A+B和B+A確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1+2≠2+1。

兒童的認知

在成人眼裡,A+B和B+A並沒有什麼區別,它們只是換了個位置。但是在孩子眼裡,為什麼就看不出它們是相同的呢?

當我看到心理學家皮亞傑對人的認知發展研究後,我找到了答案。

皮亞傑是誰?

皮亞傑,兒童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1986年生於瑞士,1980年9月16日逝世,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改變了我們對於兒童智力發展的思考模式。

皮亞傑根據他的觀察研究,將人的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感覺運動階段(0-2歲)

嬰兒依靠感官和動作來學習和理解他們的環境。認知結構建立在動作上,之後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協調。只有到了這一階段的後期,活動才開始內化,形成代表具體事物的表征符號。

前運算階段(2-7歲)

兒童能夠使用符號來理解世界,假扮遊戲開始出現,兒童能清楚的辨別出現實與幻想的不同,思維是自我為中心的,一直到這個階段的後期,兒童才能考慮到別人的觀點。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兒童獲得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例如多重分類、逆向、序列以及守恆。通過這些動作,他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操縱符號,邏輯思維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但仍主要與具體事件而不是抽象概念相聯繫。

和形式運算階段(11歲之後)

兒童在這時期能夠進行包括抽象和邏輯推理在內的智力活動,他們不必經過實際操作就能想出大量的解決方案,他們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景中解決問題,思考越來越多的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基礎上。

而學齡前兒童恰好就屬於2-7歲的前運算階段。

前運算階段有幾個重要的特點:以自我為中心;思維不具有可逆性;沒有守恆概念;相信「萬物有靈」。

在這裡我們重點說下思維不具有可逆性和沒有守恆概念,因為這兩個特點決定了為什麼學齡前兒童認識不到1+2=2+1。

1、不具有可逆性

所謂的可逆性是指改變人的思維方向,使之回到原點。也就是說在考慮事物或事件時以最初經歷它們的順序為基準。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在思維中改變這個順序,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僵硬。而成人卻可以通過想像,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調整各種符合和表征的順序,具有可逆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問一個處於前運算階段的的兒童,他是否有兄弟,他會說「有」,接著問「叫什麼名字?」,他回答「小明」,你再問「小明有兄弟嗎?」他很可能就會回答沒有。

所以當學齡前的孩子在1+2時,你給他調整循序變成了2+1,在孩子的眼裡這就變成了另一個算式,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調整位置,他不會認為1+2=2+1。

2、沒有守恆概念

我們知道,1+2和2+1從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數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位置變了,所以1+2就應該等於2+1。

但是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並沒有形成守恆概念,因此他們也就無法從守恆上來認知1+2和2+1的關係。為了測試孩子是否具備守恆概念,皮亞傑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守恆實驗。

皮亞傑讓孩子把同樣多的水注入兩個同樣的A、B杯中。再將B杯中的水倒入另一個高一些、細一些的C杯中,由於C杯要又高又細,所以C杯中的水位要比A杯高。然後問孩子:A和C的杯中含有的水量是一樣多,還是哪個更多。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學齡前兒童會認為C杯的水更多。

所以,孩子也無法從守恆的概念上來認知1+2和2+1的關係。

不具有可逆性和沒有守恆概念,決定了學齡前的孩子無法正確認識1+2和2+1的關係,決定了孩子們在認知事物時跟成人的眼光具有很大的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的小學都規定6歲以後才開始上小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思維才開始具備可逆性,有了守恆概念,學校教的各種知識能快速吸收。

了解孩子認知特點作用

認識到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特點,對父母教育孩子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根據孩子的認知發展來教學

當父母意識到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特點,那麼在平常的教育中就應該遵循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不要倒行逆施,逼迫孩子做這一階段他無法做到的事。否則,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拔苗助長,事倍功半。

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加減法時,孩子會做4+3=?,但是你讓他算4+?=7時,孩子是不會用減法7-4來算出?是多少的,這是因為孩子思維的不可逆性在起作用。所以當父母明白來這個道理,父母便不會用這種減法方式來教孩子計算4+?=7中?是多少。

因此,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對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更有耐心,避免批評打罵孩子

很多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經常忍不住發火,批評打罵孩子,氣的腦梗、心臟搭橋,而孩子哭哭啼啼,厭惡作業學習,搞的家庭關係緊張。

比如父母教育孩子4+?=7,通過減法7-4就能算出來,但是孩子怎麼教都不會,於是就忍不住發火生氣。歸根結底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認知缺陷,把孩子當成年人來對待。他們覺得孩子的認知跟成年人一樣,他們覺得簡單的,孩子也應該簡單。錯誤的認知導致父母過高的估計孩子水平,而孩子達不到他們的心理標準時,就容易生氣了。

而當父母了解到孩子的認知特點後,父母就會意識到:不會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孩子本身還沒有發育到這個階段。這時候父母就會更優耐心,調整教育方法,不會對孩子批評打罵。

3、培養孩子自信心,更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父母認識到孩子的認知特點,依據認知規律來設計任務難度,培養孩子,會更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因為父母懂得了孩子的認知水平,設計了難易得當的問題,孩子會發現,他只要努努力,認真思考下就能做到,於是孩子會覺得自己聰明,又能力,自信心會越來越高。相反,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的認知規律,隨意的設置問題,孩子做不出來,父母又意識不到這超出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就容易發火,貶低打罵孩子,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笨,沒有自信心。

於是,原本同樣的孩子就向兩極分化了,聰明的越來越聰明,笨的越來越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tx9PGwB8g2yegNDnM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