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個敏感的話題。
尤其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把「死」字說出來都是極不吉利的。
能不談就不談,非得談則委婉。
前陣子撤檔的《別告訴她》,就探討了東西方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
對於一個將死之人,中國家庭的普遍態度,是選擇瞞著不說。
相比之下。
我們的鄰居日本面對死亡議題更為坦誠些。
早幾年有入圍奧斯卡的《入殮師》;
去年有《人生刪除事務所》,專門探討人的死後事宜;
今年兩部電影,《我們是小殭屍》(台譯名《爸媽死了,我卻不想哭》),《母親去世時,我甚至想吃掉她的遺骨》,都直指親人去世後的人生態度。
而今天魚叔要聊的這部新日劇,同樣跟死亡的議題相關——
《死役所》
本劇改編自連載於月刊Comic的同名漫畫,作者為安曇騎士。
原作擁有著極高人氣,銷量超過300萬部,現在依然處於連載狀態。
在漫畫設定里,人死後,會來到一個陰間的政府辦公室。
也就是「死役所」。
死者需要在這裡辦理往生手續,填寫「死亡申請單」和「往生申請單」。
死亡的原因,方式等等,都要詳細填寫,才能順利前去往生。
根據不同的死亡方式,死役所里有各種不同的辦事處。
自殺處,他殺處,死產處(嬰兒)。
壽終正寢,生活意外,交通事故。
因為死亡方式多種多樣,所以來到死役所的人也都「形態各異」。
漏了一把腸子的,削掉半個腦袋的。
又或者表面上看不出傷害,跟活人別無二致的。
保留著最後時刻的模樣。
這部劇不但有噱頭,還很有內容,涉及到了很多社會現實的議題。
隨著一樁樁死亡案例,逐一展開。
男主市村正道(松岡昌宏)是死役所的綜合接待處職員。
負責每天接待那些迷糊的、搞不清自己發生了什麼的死者。
這天,他接待了一個自殺跳樓的小男孩,太一。
小男孩被問及跳樓原因的時候,一開始並不想回應,只是簡單寫了個「被欺負」。
但因為填寫不夠詳細會影響到往生受理,男主便要求他交代更具體些。
於是,隨著男孩的回憶,我們看到了導致他死亡的真正原因——
一場可怕的校園霸凌。
被打,被喂蟲子,被逼著給錢。
被拍裸照傳播,被嘲笑。
不寒而慄的一幕幕欺凌在不斷上演。
校園霸凌的話題最近一段時間屢屢被提及,這個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問題正在被逐漸擺上檯面。
日本內閣曾統計過1972-2013年間未成年人自殺人數。
可以清楚看到,9月1日這天的自殺人數有一個明顯飆升。
因為這一天,是各大中小學開學的日子。
很多霸凌受害者,沒有勇氣面對學校,無法繼續忍受噩夢。
因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每一個霸凌受害者的死,都牽扯了太多問題。
有可恨的霸凌者,有漠然的圍觀者,也有學校和家庭的輕視和忽略。
這樣的死亡,既是逃避,也是抵抗。
《死役所》中太一縱身一躍,想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做出最後的抗爭。
可結果又如何呢?
在他死後不久,大家很快就把這件事忘之腦後。
用生命做出的回擊,根本沒有引起一絲漣漪。
霸凌者像往常一樣上學放學,毫無知覺地路過那簇紀念太一的花。
他們根本沒有悔過之心。
而這強烈對比的一幕正是在說:
永遠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死亡懲罰你痛恨的人。
他們不會在乎。
校園霸凌是一把明晃晃的刀。
與之相比,潛移默化的洗腦則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毒。
另一天,死役所來了個小女孩,小凜。
她抱著一本漫畫書,懂禮貌,乖巧又可愛。
然而這樣的小天使,卻被分到了他殺處。
是誰殺了她?
說來令人心痛。
兇手,是她的親生母親。
通過小凜的回憶可以看到,她有著一個極其不負責任的媽媽。
自己生活過得一塌糊塗,還把所有的怨氣都撒在女兒身上。
不是打就是罵,從沒給過一絲關愛。
甚至把小凜關在露天陽台,自己出去花天酒地。
最終導致小凜在飄雪的冬夜中被活活凍死。
然而。
哪怕已經被虐待致死,在小凜的眼裡,自己的媽媽依然超級溫柔,對自己關愛有加。
甚至,小凜還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認為自己上不了天堂。
因為自己總是不聽話,在惹媽媽生氣。
面對眾人的不解,男主道出了問題的關鍵——
洗腦。
前幾天跟大家說過PUA的相關問題。
不光是愛情,親情里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精神控制——
「親情PUA」
因為伴隨著道德捆綁而更不容易被察覺,也更不容易擺脫。
它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
在「血濃於水」的幌子下,哪怕受害者已經為此付出了生命,卻依然覺得對方的形象是完美無缺的,問題都在自己身上。
「是我不夠好」
「是我辜負了父母」
小凜至死都堅信,是自己不夠優秀,才辜負了母親的希望。
而她仍在人間的母親呢?
在被自己親手害死的女兒的葬禮上,她還在抱怨著自己被拖累。
當然,這一切小凜已經無從知曉。
她毫無怨言地被虐待,又毫無怨言地死去,最終帶著笑容踏上了往生的路。
可在人間,還有多少小凜正在看不到盡頭的深淵裡垂死掙扎?
《死役所》里探討了各種各樣的死亡。
上面的兩個例子讓人倍感沉重,但也並不是所有的死亡都這麼壓抑和絕望。
下面再說個輕鬆些的。
佐尾是一名搞笑藝人。
他知道自己有致命的遺傳疾病,不知什麼時候就會突然離開人世。
對他來說,生命就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努力地,認真地活著。
跟搭檔演繹的每一個段子,他都用足了心思創作。
每一次登台,都努力發光發熱。
他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業,把這有限的生命盡數燃燒。
同時也坦然做好了離去的準備,給搭檔留下了叮囑的遺書。
所以,當死亡的一刻終究來臨之時。
他從容,平靜。
或許仍有不舍,但卻沒有遺憾。
死亡是中性的。
就像是上帝隨手擲出的骰子,會均等地降臨到每個人身上。
不管你好還是壞,優秀還是平凡。
都會被這命運一視同仁。
長久的平庸亦或短暫的燦爛,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總量與長度是不相掛鉤的。
賽道有長有短,但所有人奔赴著的都是同一個終點。
只有去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對無法控制的部分坦然放手。
死亡是對生命終極的妥協。
同時,也是人類能夠拿出的最大籌碼。
死役所的另一個工作人員,石間大叔,在曾經活著時候就動用了這枚籌碼。
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物質資源匱乏。
他跟失去父母的侄女生活在一起,兩人感情深厚。
一天,有兩個年輕人來自己地里偷紅薯,大叔發現後沒有怪罪,善良的侄女還額外送了他們蘿蔔。
可世界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
兩個年輕人非但沒有感恩,反而恩將仇報。
再次前來的時候,趁侄女一人在家,強暴了她。
目睹這一幕的石間大叔憤怒地舉起鋤頭,將兩人殺死了。
自己也因此被判死刑。
死後,石間因為被心結所困無法往生,所以停留在了死役所。
這個故事出現在本劇的第七集。
豆瓣上,很多人都在這集被煽哭。
時隔多年,當被問起是否後悔當年的復仇時,他依然給不出答案。
這不禁讓人思考。
當自己所愛之人被傷害,該不該復仇?
復仇到什麼程度,可以被接受?
而以生命為代價的復仇,又是否是值得的呢。
這個問題,劇中沒有給出答案。
魚叔捫心自問,也無法找到答案。
在生命的天平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權重。
或許這個問題,原本就不會有答案。
《死役所》展現了死亡的多種面貌。
有意外死亡的不甘,有莫名遇害的痛恨,也有做足了心理準備的從容。
但歸根結底,是傳遞向死而生的觀念。
通過對於死亡的詮釋,反向印證生的可貴。
《死役所》中幾個角色都反覆強調過——
無論是否無辜,無論有多少未完之事。
死亡都不可逆轉,無法重來。
這是人生中唯一的單行道,是不能更改的鐵律。
人們常問,死亡是什麼?
其實死亡什麼都不是,死亡就是死亡。
不管你生前是不是快樂,有沒有痛苦。
無論你有沒有做好準備,是不是還有留戀和遺憾。
也不在乎你活得高貴還是卑微,死得輕於鴻毛還是重於泰山。
在死亡降臨一刻,所以附加條件都是「無」。
能夠留下的影響,只能停留在人間;
於亡者而言,前面只剩虛無。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活了八九十歲也好,活了幾十周也好。
面對往生的大門,每個人都重新站在了一切的起點。
一切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切未來的還在未來。
兜兜轉轉,到一切的最終也唯有一句。
此生辛苦了,路上小心。
所以,若這世間有什麼最簡單不過的真理。
想必莫過於。
在活著的所有時刻,都竭盡全力好好地活著。
因為沒人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去。